浅谈如何做好传染病房的消毒隔离工作
传染病,这一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不同于其他科的疾病,因为它具有传染性,能在人群中相互传播,病原体可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体内,如呼吸道传染病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消化道传染病可通过饮食、水、苍蝇、手等传播。因此,传染病的护理不仅要细心做好临床护理,而且要做好消毒隔离工作。为了达到探视的健康人不被传染,病人之间杜绝交叉感染,医务人员减少污染的目标,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消毒隔离的工作。
1 重视消毒隔离,提高思想认识
传染病消毒隔离是护理工作重点,首先要提高本科医务人员对消毒隔离的认识,对新来的工作人员、实习医生、护士要反复强调消毒隔离的重要性。对卫生员的工作更应重视,因为她们在清洁卫生工作中接触污染物机会多,属高危人群,因此要帮助她们学习有关病原体、传播途径、消毒隔离知识及消毒液配制的浓度及方法,使其了解消毒隔离工作的重要性,自觉做好消毒隔离工作。并要帮助病人了解消毒隔离的意义,正确对待各种隔离措施,自觉遵守消毒隔离制度,和医务人员密切配合以提高治疗的效果,防止疾病的传播。
2 制定消毒隔离制度
消毒隔离制度的制定要全面,并且具体可行,各种管理制度也要按照消毒隔离的原则执行。要求人人做好,严格保证清洁区不被污染,半污染区与污染区要随时消毒及定期消毒,严格探视制度,对免疫力低下、小孩、老人、体质虚弱的人严禁探视。对危重病人的陪护,除采取必要的消毒隔离措施,还要指导他们正确采用消毒隔离方法,做好自我防护,如餐具、生活用品应单独使用,避免相互传染。
3 消毒工作采取的措施
3.1 随时消毒
对病人的分泌物、呕吐物、胸腔积液、腹水,用等量含氯1000~2000mg/L的消毒液消毒。对污染物,如体温计、弯盘、止血带,用消毒液浸泡30min后,清水冲洗后晾干使用。一次性注射器、输液器、吸氧管、导尿管、胃管、引流袋均用含氯1000mg/L的消毒液毁型浸泡后统一处理。对污染的各种穿刺包、导尿包、换药包、口腔护理盘中器械均用含氯1000mg/L的消毒液浸泡后,再送供应室高压灭菌。
3.2 定时消毒
每日对病区、病室、治疗室、护办室、医办室、更衣室、门诊室用紫外线消毒1h,并用消毒液擦拭地面,每日2次,做到一床一巾。病室每日开窗通风2次,每次不少于30min。每日对听诊器、血压计袖带、止血带熏蒸消毒。口服药杯、门把手消毒巾,每日消毒及时更换。
3.3 终末消毒
对传染性强的危重病人转院或死亡后,迅速将所住病室进行消毒,用2%过氧乙酸熏蒸进行空气消毒。对一般性传染病人出院后,用紫外线照射消毒,时间不少于60min。室内的床、床旁柜、陪床凳、地面,分别用消毒液擦洗,病室应开窗通风1h后方可收容新病人。
3.4 使用化学消毒液应注意
化学消毒液必须配成水溶液,因为水的分子量小,容易渗透到细菌的细胞体内与原生物接触。消毒液的浓度应符合规定,配制时一定要用量具,不得用闻味、观色等方法,否则达不到消毒效果。消毒时必须达到规定的时间。
4 隔离工作采取的措施
4.1 对病人的隔离
将病情复杂、传染性强、易出现并发症的病人,安置于单人病房,便于抢救及隔离。相同病种的病人,同住一室,不同病种,分室收容。病人不互串病室,不交换用物、书报,生活用品应专用,不互送食品,餐具应单独使用,以防交叉感染。
4.2 医护人员的自身防护
医护人员接触病人时应戴口罩,处理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呕吐物、排泄物、污染物时应戴手套、穿隔离衣。不同病种应及时更换隔离衣,防止污染。每次操作后应用流动水洗手,采用六步洗手法,养成良好的洗手习惯。
4.3 对呼吸道传染病患者的隔离
指导他们在咳嗽或打喷嚏时应转向一侧或用卫生纸捂住口鼻,不随地吐痰,痰吐在放有含氯1000mg/L消毒液的痰杯中,统一处理,防止病菌传播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