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海拔地34年传染病趋势分析及对策
【摘要】 目的 探讨高海拔地1960~1993年传染病流行趋势,为研究制定防病对策提供依据。方法 运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传染病的发病率、死亡率变化趋势。结果 计免冷链期与预防接种期、计免冷链前期比较发病下降幅度增大,其平均发展速度为76.41%,平均递减速度为23.59%。且前两时期以呼吸道传染病为主,约占比例分别为78.51%、52.28%;第三时期肠道传染病及其他传染病明显上升,所占比例分别为59.25%、1.13%。肠道传染病占相当大比例,特别是痢疾、病毒性肝炎危害较重,性传播疾病中的淋病、梅毒死灰复燃。结论 该州应以科技振兴为先导,针对高海拔地带、少数民族聚居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防制对策,加强预防和监测力度。
【关键词】 高海拔地;传染病;发病率;分析;对策
本文运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高海拔地传染病进行趋势分析,为研究制定防病对策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本文监测资料取源于四川省甘孜州历年综合疫情报表;人口资料来源于统计局。
1.2 统计方法 根据计划免疫冷链开展情况,将34年划分为年限不等的三个时期,即预防接种期(1960~1978)、计免冷链前期(1979~1988)、计免冷链期(1989~1993)。
2 结果
34年来,在规定报告的35种法定传染病中,该州共报告乙丙类传染病29种,计444172例,年均发病率2061.75/10万;死亡3007例,年均死亡13.96/10万,病死率0.68%。其中乙类传染病19种,计23690例,年均发病率1178.56/10万;死亡2705例,年均死亡率12.57/10万,病死率89.96/10万;丙类传染病10种,发病190270例,年均发病率883.19/10万,死亡302例,年均死亡率1.40/10万,病死率10.04%。
2.1 各时期发病率、死亡率变化 依预防接种期年均发病率作为100,则计免冷藏链期呈大幅度下降,至计免冷藏链期下降64.81%;平均死亡率显著下降至61.83%。见表1。表1 全州各时期传染病发病情况
2.2 各系统传染病发病动态 前两时期以呼吸道传染病为主,约占比例分别为78.51%、52.28%;第三时期肠道传染病及其他传染病明显上升,约占比例分别为59.25%、1.13%。见表2。表2 全州各时期各系统发病比较
2.3 各时期主要传染病发病变化 34年来,法定传染病中钩虫、血吸虫、乙脑分别自1961年、1964年、1984年后未见病例报告,脊灰后5年已达到无病例发生,白喉已连续12年无病例报告。呼吸道传染病中麻疹发病呈下降趋势(P<0.05)。年均发病率波动于0.03~54.10/10万之间,历年平均发病率364.67/10万。34年间3~4年一个流行高峰。但计免冷链的两期流行时间渐趋加长,强度减弱,峰位下降。流感历年平均发病率865.95/10万。34年中年均发病率波动于68.38~3446.00/10万之间。1963年发病最低,1975年发病最高。慢性传染病肺结核顺位上升。以1984~1993年报告计算平均发病率波动于21.89~100.78/10万之间,以1984年发病最低,1993年最高。但主要传染病痢疾顺位由第三位升至首位,历年平均发病率554.24/10万。34年中年均发病率波动于0.12~49.98/10万之间。以1987年最高,1968年最低。经游程检验[1]历年发病呈上升趋势(U=0.05>P>0.01)。性传播疾病中的淋病、梅毒死灰复燃,自列入乙类法定传染病报告以来,报告发病数增多,1988~1990年与1991~1993年比较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