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报告漏报原因分析与对策
【摘要】 目的 分析三年来我院传染病漏报原因和提出今后的对策。方法 对2003年1月~2005年12月期间对4648份病历进行回顾性调查和分析。结果 从2005年前后对比,采取措施及相应的管理后,医院传染病漏报率从原来的3.1%,降至1.2%以内,(自查的结果)并有续年下降。结论 加强医院对传染病的管理,认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医院传染病管理制度的相关知识,提高医务人员对传染病管理的能力,同时,开展前瞻性监测,是防止医院传染病漏报的关键。 【关键词】 医院传染病 漏报分析 对策
医院疫情管理是一个国家疫情管理工作的基础,是一个地区疫情管理的子系统,它的质量好坏直接影响一个地区传染病的预防及控制成效[1]。为防止医院传染病漏报,自2005年1月起我院采取了新的传染病管理制度,加强医院对传染病疫情报告的监控管理,有针对性采取措施,从而减少了医院传染病漏报的发生。本文分析了近3年来,我院传染病漏报原因和提出对策,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2003~2005年传染病出院病人4648份病历。
1.2 专职疫情责任人查阅,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诊断标准为依据,对患者在住院期间确诊为法定传染病的病例,在出院后病案回到病案室后,相关科室仍未上报为漏报(每月查1次)。
2 结果
在4648份病案中,确诊传染病4648例,已报例4555,如表1。
3 讨论
3.1 漏报原因分析
从表1中可见,在4648份归档并已确诊的病案中,已上报疫情有:4555人;漏报有:93人,漏报率为6.5%,3年平均每年传染病漏报率为2.2%。在以上的归档病案中发现病历首页“出院诊断”一栏目中有填写某种属法定传染病,但出院后仍未及时上报疫情,是个别医生对某些传染病的诊断标准或要求概念不清。
3.2 报告卡填写字迹不清(包括病人姓名、地址、医生签名等字迹不清)。资料欠完整(包括无写病人年龄,性别、发病日期、就诊日期。或入院日期、地址欠详细、或无地址、14岁以下儿童无填写家长姓名,无写职业,无诊断依据或报卡医生姓名和报卡无写单位科别等),或写发病日期、就诊及入院日期不符合逻辑、不及时报卡等。
3.3 有些医生不够重视原因:1)报卡意识不够强,即使已电话或院内网直接通知其科主任及本人要求补报,但个别医生仍存在迟补或屡次出现漏报现象,因此造成个别传染病报告卡就难以达到传染病防治法所规定的时限内上报。2)强调临床工作太忙;医生填写字迹潦草及内容不全、另外医生在开验单时无注明此人是否属初诊病人。3)无严格的签收制度而造成个别卡有遗失,或因字迹不清等原因退回重写后,无及时送回上报。
3.4 个别病人曾入住多个科室,期间发现有传染病再转往相关科室继续治疗时无交接好,直至病人出院后查漏才发现未报疫情卡或初诊医生开检验单,待试验结果呈阳性时,接诊的医生不是初诊的医生,报卡的责任未能明确由谁执行。
3.5 我院在2003年以前均由医生使用传统的方式手工书写传染病报告卡、专人收集到防保科的方式进行,因此在不同程度上均存在漏报、缓报和资料书写不清和不完善的现象,而目前我院传染病实行电脑管理后,以上的情况有了明显的改进,但是仍有不够完善的环节,如门诊医生工作站还未能全面与防保科直报网连接。
4 对策
4.1 领导重视,健全组织
医院成立领导小组建立疫情管理网络,由1名院办主任,医务科副科长,保健科科长,计机工程师及疫情任人组成领导小组,并制定相关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门诊日志登记制度等。主要疫情责任人负责每天定时监控检查全院住院及门诊的传染病管理报告,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4.2 加强对传染病疫情报告的法律意识教育及宣传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