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调查发现,各社会医疗机构这些必备的仪器、设备、检测手段与专业人员均普遍缺乏,大都不能对消毒效果(空气细菌、消毒液染菌、灭菌物品无菌试验等)进行检测,情况统计见表3。 表3 各社会医疗机物的消毒检测等情况略
在自身无能力进行相关指标检测的同时,无一家委托有资质的卫生检测机构进行相关检测,回答调查人员的理由是委托检测需花费,也无甚意义。
2.5 相关监督、检测部门忽视对社会医疗机构的监督与指导 调查发现,各级卫生监督部门对辖区内的社会医疗机构卫生监督频次过低,有的年平均尚不足一次,而疾病预防控制门也大都不对社会医疗机构卫生状况及相关管理进行检测与指导。这些情况与现象的存在也是社会医疗机构对传染病防治管理观念淡漠的因素之一。
3 改进目前社会医疗机构传染病防治管理现状的建议
3.1 加强学习与培训,提高相关人员的认识与防治专业知识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颁布十余年来,全国各地仍频发各类传染病的传播、流行甚至爆发,频发医院感染事故,与相关人员的防治意识不到位及缺乏相关的防治、控制知识技能是密不可分的。因而针对目前社会医疗机构相关人员对传染病防治管理意识薄弱的情况必须加强《传染病防治法》及其相关配套法规如《消毒管理办法》的学习与培冲,强化法制观念,增强责任意识,才能从根本上消除传染病防治与已无关的观念,自觉形成要学习传染病防治相关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氛围,开展相关规范如消毒技术规范、医疗感染管理规范、无菌技术操作规范等的学习与技能操作比赛等,从而提高医护人员自身的素质,能自觉执行,正确操作各项传染病防治管理要求。
3.2 制订、完善各项传染病防治管理制与考核措施 任何必须做好的工作都需要有完善的制度与考核来落实与保证,传染病防治管理也不例外。各社会医疗机构应参照各级医院制订的传染病防治管理制度、规定,根据自身的状况与特点制订详细的、符合实际又可操作的传染病防治管理制度,并制订考核措施保证缺席的落实。从而做到以制度为依据、规范为标准、考核为手段,让所有医护人员均明确传染病防汉管理工作应该做什么、如何来做好、人人有责、做好做坏不一样,使每个人能自觉或在制度的约束下执行好各项传染病防治要求,给传染病的传播与流行竖起一道 坚实的屏障。
3.3 配备必要的传染病防治管理的仪器设备与专业人员 传染病防治管理与消毒质量能否达标是需要相关的仪器设备与具有相关知识的专业人员来保证的,因而社会医疗机构应根据自身诊疗的特点配备必须的相关设备,以杜绝传染病的传播与流行、医院感染的发生与扩散,如压力蒸汽灭菌器、口腔牙钻消毒器、紫外线杀菌灯及照射强度测定仪、各类消毒药剂与检测试纸(或设备)等等。有些检测设备自身难以配备的,则应与有检测资质条件的单位联系,进行委托检测,确保无传染病传播与流行的因子存在,消除各种传染隐患。
在这方面,具有预防医学知识的专业人员配备尤显重要,因为他们可以及时发现传染病防治管理的疏漏,对消毒质量效果与环境卫生学生进行评价,从而杜绝传染病传播的隐患。因而引进或配备这类专业人员比由临床或其他专业人员学习相关知识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3.4 加强监督与指导,提高社会医疗机构传染病防治管理意识与能力 卫生监督与疾病预防控制部门应加强对社会医疗机构传染病防治管理工作的监督与业务指导工作,可能通过召开座谈会或培训班的形式增强其传染病防治管理意识与提高防治管理能力。可以在各类社会医疗机构中树立传染病防治管理好的单位作为典型,开现
场会增加横向联系,从而相互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3.5 探索制订社会医疗机构传染病防治管理规范 社会医疗机构与正规医院相比有明显的特殊性,我们不能照搬照抄医院传染病防治管理的方法来进行社会医疗机构的管理。相关管理职能部门应在多作调研的基础上,充分考虑社会医疗机构人员结构、房屋设施、诊疗人群特点等方面因素以较为经济的方式制订社会医疗机构传染病防治规范,从而确保传染病防治法在社会医疗机构得以贯彻落实,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