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丹参酮IIA磺酸钠注射液对心房颤动患者血中C 反应蛋白的影响 |
|
【关键词】 丹参酮 房颤 C反应蛋白
1.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选择本院患者60例(均符合1999年WHO颁布的心房颤动诊断标准),女性28例,男性32例,年龄在(46~66)岁,正常对照组20例。常规治疗组,控制血压、血糖及血脂,抗凝(A组)20例,男性11例,女性9例;常规治疗加丹参酮IIA磺酸钠注射液组(B组)20例,男性11例,女性9例;丹参酮IIA磺酸钠注射液组(C组)20例,男性10例,女性10例;所有患者在用药前均静脉采血,测定C反应蛋白的含量。上述分组中治疗前测得的CRP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A组采用常规疗法;B组控制心率的基础上加用丹参酮ⅡA 磺酸钠注射液40mg加入氯化钠注射液250ml或5%葡萄糖250ml中静脉滴注,1次/d×14d;C组丹参酮ⅡA 磺酸钠注射液40mg加入氯化钠注射液250ml或5%葡萄糖250 ml中静脉滴注,1次/d×14d。所有患者分别于治疗0,1,2周时清晨空腹肘静脉取血测定CRP。
1.3 统计方法 所有结果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应用SPSS 12.0进行数据处理。
2.结果
心房颤动患者的CRP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在常规治疗方法加丹参酮IIA磺酸钠注射液治疗1,2周后,CRP显著降低。丹参酮IIA磺酸钠注射液治疗1,2周后,CRP显著降低。常规治疗组对CRP也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但较前两者小,且具有显著差异(P<0.01)。B组和C组见无显著性差异,具体结果见表1。表1 治疗后CRP在各组中的变化趋势注:**表示治疗组与对照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表示治疗组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表示B、C和A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B组和C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
3.讨论
心房颤动(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其确切的发病机制仍不清楚,近年来炎症因素在其中的作用受到重视。最具标志性因子的C-反应蛋白(CRP),是急慢性炎症敏感但非特异的标记物之一。本研究表明心房颤动患者的C反应蛋白在体内的水平显著高于正常人群。C反应蛋白是心房颤动的一个重要的生化指标之一[1]。
丹参酮ⅡA从唇形科中药丹参中提取的有效精华成分,丹参酮IIA磺酸钠注射液是从丹参中分离出的二萜醌类化合物丹参酮IIA经磺化而得出的一种水溶性物质。研究表明,丹参酮IIA磺酸钠具有类异搏停样L-型钙通道阻断剂作用,可用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和心律失常的防治,作用机制与减少氧自由基有关[2,3]。有文献报道[4]丹参酮IIA磺酸钠治疗可使2型糖尿病患者血中自细胞和C反应蛋白改善,致慢性炎性反应好转,从而改善内皮细胞损伤,与本文观察结果一致。
本研究通过比较正常治疗组,丹参酮IIA磺酸钠加正常治疗组,丹参酮IIA磺酸钠治疗组对体内C反应蛋白的影响,表明丹参酮IIA磺酸钠具有较好的降低体内C反应蛋白的能力,可以很好的治疗心房颤动。
【参考文献】
1 欧阳秀革,刘士英,闫秋丽,等.C反应蛋白与房颤的相关性探讨[J].首都医药,2007,8:33-34.
2 于海波,徐长庆,单宏丽.丹参酮-2a对大鼠心室肌细胞膜钾电流的影响[J].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2002,36(2):112-114.
3 徐长庆,娄延平,杨保峰.丹参酮IIA抑制豚鼠单个心肌细胞l型钙电流和缩短动作电位时程效应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药理学通报,1998,14(5):428-431.
上一个医学论文: 抗感冒药的不良反应 下一个医学论文: 消幽健胃汤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消化性溃疡 40 例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