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补肾消白胶囊;慢性肾小球肾炎;中医疗法
慢性肾小球肾炎(Chronic Glomerulonephritis,CGN)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原发于肾小球的一组自身免疫炎症性疾病,表现为持续尿异常,如蛋白尿和(或)血尿;可有高血压、水肿和缓慢进行性肾功能损害,其病程长,治疗困难。笔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自拟补肾消白胶囊治疗CGN患者90例,收到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诊断符合中华中医药学会肾病分会制定的“慢性肾小球肾炎的诊断、辨证分型及疗效评定”[1]中的诊断标准,年龄10~65岁;除外继发性肾小球疾病,血肌酐≤442 μmol/L,无严重精神疾患,无严重心、脑血管及肝脏疾病;治疗期间未应用其他治疗肾脏病药物,并能完成治疗的CGN患者。
1.2 一般资料
174例CGN患者来源于庆阳市中医医院门诊及住院病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90例,男53例,女37例;年龄11~63岁,平均(35±3.43)岁;病程最短9个月,最长7年,平均5.4年。对照组84例,男49例,女35例;年龄10~65岁,平均(36±3.23)岁。2组性别、年龄、病程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3 治疗方法
2组均给与基本治疗:如限制食物中蛋白质及磷的摄入量;对伴有高血压患者,控制血压用钙离子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或β受体阻滞剂,潘生丁抗凝;病程中出现上呼吸道感染者,予以抗生素抗感染治疗,避免加重肾脏损害因素。
在基础治疗基础上治疗组给补肾消白胶囊(药物组成:黄芪30 g,党参20 g,生地黄15 g,牡丹皮10 g,山药15 g,山茱萸15 g,茯苓20 g,泽泻15 g,女贞子15 g,墨旱莲15 g,白茅根30 g,仙鹤草30 g,丹参15 g,当归15 g,蝉蜕10 g,菟丝子15 g,白花蛇舌草15 g,黄柏10 g,知母10 g,肉桂8 g,车前子20 g。由本院中药制剂室将原药材煎煮浓缩,并将茯苓、芡实研粉作为赋形剂加入浓缩膏中,使浓缩液成型后烘干,研粉装入胶囊,每粒含原药材1.5 g),每次3粒,每日3次,口服。2组均连续服药3个月为1个疗程。
1.4 观察项目
每日测血压,每周复查尿常规、24 h尿蛋白定量,并记录临床症状及体征以评价其疗效。
1.5 疗效标准
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肾病分会制定的“慢性肾小球肾炎的诊断、辨证分型及疗效评定”中的疗效判定标准 [1]。完全缓解: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尿红细胞持续消失,尿蛋白持续阴性;基本缓解:症状与体征基本消失,蛋白尿持续减少>50%,尿红细胞正常;有效:临床症状和体征明显好转,蛋白尿减少>25%,尿红细胞减少>25%;无效:临床表现与实验室检查无改善。
1.6 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统计软件包,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见表1、表2)
表1 2组CGN患者临床疗效比较,表2 2组CGN患者治疗前后尿红细胞、尿蛋白的变化(略)。
3 讨论
CGN属中医学“水肿”、“腰痛”、“虚劳”范畴,其涉及肺、脾、肾,但病本在肾。外邪侵袭,湿热内蕴,饮食起居失常,或劳倦内伤等均可导致肺不通调,脾失转输,肾失开阖,终至膀胱气化无权,三焦水逆失畅,水液停聚,泛溢肌肤而成水肿、尿液异常等;多属正虚邪实,以脾肾虚损为主,至后期,因肾阳久衰,阳损及阴,又可导致肝肾阴虚,或阴阳俱虚,湿浊上逆等证。临床以脾肾气阴两虚最多见,因此,补脾气、滋肾阴是主要治则。用黄芪、党参、茯苓健脾益气;当归、生地黄、丹参活血养血柔肝;女贞子、墨旱莲、山茱萸、山药、芡实以补肝肾;蝉蜕、牡丹皮、白茅根、仙鹤草清热凉血止血;菟丝子、肉桂温补肾阳;黄柏、知母清泻相火;泽泻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