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医学论文 >> 药学论文 >> 正文  

驱铅益智口服液的安全性毒理学评价

  2.2.1 Ames试验结果:在本实验的各浓度下,无论加与不加S9的混合液试验,口服液各剂量水平的平均回变菌落数均未超过阴性对照组2倍,呈阴性反应;阳性对照组的平均回变菌落数均为阴性对照的2倍以上,呈明显阳性反应。见表2。表2 驱铅益智口服液Ames实验结果注:所有数据均为2次实验的均值

  2.2.2 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率变化:口服液各剂量组雄性、雌性小鼠的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率与阴性对照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阳性对照组微核率显著高于3种剂量口服液组和阴性对照组(P<0.01)。见表3。

  2.2.3 小鼠精子畸形率的变化:口服液各剂量组雄性小鼠的精子畸形发生率与阴性对照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阳性对照组畸形率显著高于3种剂量口服液组和阴性对照组(P<0.01)。见表4。表4 小鼠精子畸形率变化比较注:与阳性对照组比较,*P<0.01

  2.3 大鼠30 d喂养试验结果

  2.3.1 大鼠一般状况的变化:观察期内大鼠活动、进食、行为等未见异常,均未出现中毒症状和死亡情况。口服液各剂量组的体重和FUR变化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表5 口服液对大鼠体重和食物利用率的影响

  2.3.2 口服液对大鼠血液学指标的影响:口服液各剂量组大鼠外周血血红蛋白(Hb)、红细胞计数(RBC)、白细胞计数(WBC)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6。表6 口服液对大鼠外周血常规指标的影响表3 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率变化比较注:与阳性对照组比较,*P<0.01表7 口服液对大鼠试验末期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2.3.3 口服液对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实验末期,口服液各剂量组大鼠的谷丙转氨酶(ALT)、 尿素氮(BUN)、肌酐(Cr)、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血糖(BG)、总蛋白(TP)、白蛋白(Alb)等生化指标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7。

  2.3.4 口服液对大鼠脏体比的影响:口服液各剂量组大鼠肝脏、脾脏、肾脏、睾丸和卵巢的脏体比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8。

  2.3.5 大鼠病理组织学观察结果:大鼠脏器大体形态学观察表8 驱铅益智口服液对大鼠脏体比的影响均未发现异常改变。HE染色光镜下观察:正常对照组和中剂量组各有1只雄性大鼠肝细胞轻度肿胀,肝血窦轻度充血及少数炎细胞浸润,未见肝细胞变性坏死和结构紊乱。其余组织光镜下显示:组织结构清晰,各种细胞形态正常,无异常病理学变化。见图1。

  图1 大鼠肝脏病理学改变(HE×400)

  3 讨论

  铅是一种不可降解的环境污染物,在环境中可长期蓄积,借助于空气、土壤、水和食物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两条途径被机体吸收。当铅在体内的蓄积量超过一定水平时,就会对人体的健康产生极大危害,导致多种脏器代谢功能障碍[4]。目前临床上应用的驱铅药物主要是金属络合剂,虽有快速、显著的驱铅效果,但有不宜口服、肝肾毒性以及络合剂与铁、锌等非特异结合致使多种微量元素丢失等诸多不良反应[5]。因此,尽早研究开发安全有效的驱铅产品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和社会价值。

  QYHOL是天然植物提取物,主要成分为葵胶、阿胶、乳酸钙和NaFeEDTA等。葵胶属于低酯果胶[6],可选择性与铅结合,避免了传统驱铅药物非选择性络合作用导致的微量元素丢失的弊端。研究表明,铅与钙、铁、锌等在肠道有共同蛋白结合位点,具有竞争性抑制作用,铅暴露可导致多种微量元素吸收减少[7]。阿胶含有多种微量元素和氨基酸,对细胞功能具有支持和保护作用,并可拮抗铅中毒导致的微量元素丢失。本口服液通过增加钙和NaFeEDTA(一种国际公认的新型的铁强化剂)营养强化[8],竞争性抑制了肠道铅的吸收,提高了驱铅效果。本研究依据《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和方法》(GB 15193.12003)的要求,对驱铅益智口服液的安全性和不良反应从以下3个方面进行了初步评价。

  第1阶段急性毒性试验中,雌雄两性小鼠LD50结果均大于10 g·kg-1·bw-1,故不再进行蓄积性试验。根据LD50剂量分级标准,该口服液属实际无毒级。

  第2阶段进行了遗传毒性试验的研究,由于单项短期诱变试验有各自的局限性,本研究选用了反映基因突变的Ames试验、反映染色体损害的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反映生殖细胞突变的小鼠精子畸形试验,从多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上一个医学论文:

  • 下一个医学论文:
  • 相关文章
    中药驱铅对儿童血微量元素影响的研究
    驱铅扶正方对慢性铅中毒大鼠血锌原卟啉
    益智仁猪脬汤治疗遗尿33例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