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vulation and pregnancy rates in PCOS women and reduce early abortion rates significa ntly.
[Key words] Polycystis ovarian syndrome ; Letrozole;Clomiphene;Ovulation induction
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是无排卵性不孕的主要原因之一,成功地诱导排卵可使大部分女性获得妊娠。克氯米芬(CC)是目前应用最广的促排卵药物,常作为PCOS的一线促排卵药物诱发排卵,虽其促排卵率可高达75%~80%,但使用6个周期的累计妊娠率却仅为40%~45%。有20%~25%的患者对克氯米芬无反应[1],加之国内市场克氯米芬药物紧缺,对这部分患者既往常采用尿促性腺素(HMG)促排卵,而HMG容易导致多个卵泡发育,使多胎妊娠和卵巢过度刺激(OHSS)的风险增加,在基层医院使用风险较大。来曲唑(LE)为第3代芳香化酶抑制剂,1997年部分学者就利用来曲唑进行动物促排卵研究[2],2000年Mitwally等[3、4]正式将其应用于临床,并取得良好的效果。至今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给予关注,并通过大量实验和研究来说明来曲唑在诱发排卵中的良好作用。本研究对PCOS患者应用来曲唑诱导排卵,观察治疗效果血清生殖激素的变化,并与克氯米芬组进行临床对照观察,以探讨来曲唑用于治疗PCOS的排卵作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08年1月1日至2008年12月31日于我院就诊的PCOS患者41例,诊断标准以2003年在荷兰鹿特丹定义的PCOS新的诊断标准[5],把卵巢的形态学改变“多囊性卵巢”作为其诊断标准之一。荷兰鹿特丹会议上ESHRE和ASRM[6]达成共识,推荐PCOS的诊断标准为以下3项中的至少2项:①少数或无排卵;②临床和(或)生化有高雄激素表现;③超声检查发现多囊性卵巢和除外其他疾病(肾上腺皮质增生,库欣综合征、雄激素分泌肿瘤等等)。研究对象治疗前,所有患者均于月经第2~4 d抽取肘静脉血,检测血清中胰岛素(INS)、泌乳素(PRL)、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雌二醇(E2)、睾酮(T),正常者或经内分泌治疗后进入周期。男方精子a+b总数>10×106 ,所有患者均经输卵管造影证实至少一侧输卵管通畅。
1.2 研究方法
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来曲唑组(试验组)在月经周期第3~7 d口服来曲唑2.5 mg/d,共5 d;克氯米芬组(对照组)在月经周期第3~7 d口服克氯米芬50 mg/d,共5 d。
1.3 观察指标
卵泡大小以两条垂直的卵泡内径表示,平均直径≥18 mm认为成熟。子宫内膜厚度取子宫体正中纵切面最厚处测量;根据子宫内膜的B超声像将其分为三型:A型:内膜低回声,基底层强回声,呈现明显的三线征;C型:功能层回声与基底层相同呈均匀高回声;B型:界于A与C型之间。电话随访每组患者妊娠情况,计算妊娠率和流产率。卵泡监测月经第10 d开始隔天应用阴道超声监测卵泡发育,当最大卵泡平均直径≥18 mm时,肌肉注射绒毛膜促性腺激(HCG)10 000 IU诱发排卵,指导同房,患者在HCG注射后48 h经超声证实卵泡是否破裂。所有患者在排卵后给予肌肉注射黄体酮20 mg共16 d。在排卵后16 d测血清B-HCG,排卵后30 d阴道超声看到胎心搏动为临床妊娠。生殖激素的测定于HCG注射日抽取肘静脉血,用化学发光法测定LH、E2、T值。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所有计量资料均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来曲唑与克氯米芬促排卵效果的比较
来曲唑组共完成了19个促排卵周期,其中14个周期有排卵,排卵率为73.7%,2个周期卵泡未破裂黄素化,3个周期在月经周期第16 d仍未出现优势卵泡而放弃监测。其中全部经超声证实为5例临床妊娠,周期妊娠率为26%,1例自然流产,早期流产率5.26%。克氯米芬组共完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