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眩晕
眩晕是由多种病变引起的一种常见症候群,常同时伴有恶心呕吐、耳鸣、视物旋转等不适。其发病率高,患者痛苦大。笔者于2006年10月至2008年6月用参麦注射液治疗眩晕,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00例患者均为门诊或住院患者,男48例,女52例,年龄28~80岁,平均56岁。其中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51例,颈性眩晕16例,梅尼埃病18例,脑梗塞后遗症15例。所有病例均经CT或MRI检查除外颅内出血、占位、急性脑梗塞等。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有50例,两组性别、年龄、病情、病因等一般资料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
治疗组给予参麦注射液30ml+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250ml,静脉滴注,每日一次,静滴5~7天,对照组给予复方丹参注射液30ml+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250ml,静脉滴注,每日一次,静滴5~7天。两组均根据病情需要,可同时应用降血压药、降糖药及其它对症药等。
3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眩晕、恶心呕吐、耳鸣等症状完全消失,随访一周无复发;有效:眩晕症状明显减轻,偶有发作性加重,头部活动或起床活动时有轻微头晕;无效:症状无明显改善或仅轻度改善,但未达到有效标准。
4 结果
见表1。两组比较显效率治疗组(64%)高于对照组(48%),有显著差异(P<0.05);总有效率治疗组(94%)高于对照组(78%),有显著差异(P<0.05)。
表1 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略)
5 讨论
眩晕是临床常见的症状,其发生机制系由于支配前庭器官的交感神经功能失调,或脑供血不足导致膜迷路动脉痉挛、微循环障碍、内耳前庭区域缺血缺氧[1]。主要病因有内耳性眩晕、高血压、脑动脉硬化、椎-基动脉供血不足、心血管病变、贫血、神经衰弱等。参麦注射液是由红参、麦冬组方制备而成的中药复方制液。其有效成份为人参皂甙、麦冬皂甙、麦冬黄酮等,能增加交感神经的张力,加强心肌收缩力,增加心输出量,扩张外周血管,降低血液粘度,提高血氧量,从而改善组织器官和脑的血供,缓解眩晕症状[2]。红参中的有效成分可直接清除体内大量的自由基,并通过对微循环的调节改善组织细胞对氧的利用,促进细胞存活,保护脑细胞和前庭神经细胞功能[3-4]。参麦注射液对多种疾病引起的眩晕均有较好的疗效,且无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陈炜. 眩晕症的诊断与治疗[J]. 鄂州大学学报,2005,12(3):64-65
[2] 庞忠,汪树昌,袁丽英. 阿托品联用参麦注射液治疗眩晕症的疗效观察[J].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4,14(20):82-84
[3] 项祖闯. 参麦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塞36例疗效观察[J]. 浙江中医学院学报, 1997,21(3):29
[4] 单斌楚. 参麦注射液治疗突发性眩晕的临床观察[J]. 医学理论实践 ,2007,20(16):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