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碳酸氢钠;真菌性肺炎;感染
近年来,机会性真菌感染的发病率急剧增加,且病死率高,常继发于重症细菌性肺炎患者,以白色念珠菌最为常见。本科于2006年1月-2009年1月就42例真菌性肺炎患者常规抗真菌药物治疗同时,辅助用碳酸氢钠湿化液进行气道治疗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42例患者,男33例,女9例,年龄60~83岁。经口气管插管16例,鼻气管插管8例,气管切开10例,机械通气者12例。本组患者于感染前有39例(92.9%)接受过广谱抗生素或联合应用抗生素,应用抗生素<6 d者16例,>6 d者23例。有15例(35.7%)小剂量应用过氢化考的松或地塞米松等。本组32例(76.2%)在应用抗生素后7~14 d发病。42例X线表现为:肺纹理增粗间有小斑点状阴影23例,局限性小片状阴影或浸润性淡片阴影13例,大片融合模糊阴影6例,圆形结节性阴影5例,伴有胸膜反应及胸水8例。白细胞总数<4×109/L 13例(31.1%),(4~10)×109/L 22例(52.4%),>10×109/L 7例(16.7%)。中性细胞>0.80者23例(54.8%),42例痰培养中白色念珠菌35株,热带念珠菌3株,曲霉菌4株。
1.2 方法
42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21例,治疗组:湿化液采用1.25%碳酸氢钠液,即用5%碳酸氢钠25 mL+无菌蒸馏水或0.45%盐水75 mL+糜蛋白酶4 000 u。对照组:湿化液采用生理盐水100 mL+糜蛋白酶4 000 u。如有气道痉挛的患者可在上述溶液中加入喘定针25 mg。
两组患者诊断明确后均应用氟康唑和(或)两性霉素B常规治疗,治疗护理时均严格遵守无菌操作、消毒隔离等措施。湿化方法包括留置人工气道时的湿化和未留置人工气道时的湿化。治疗组:未留置人工气道患者用1.25%碳酸氢钠液4~5 mL每4~6 h行雾化吸入,10~15 min/次;留置人工气道患者用微量泵持续泵入行气道湿化,将头皮静脉针软管插入人工气道内(气管插管者插入5~8 cm,气管切开者插入4~5 cm),胶布固定于外周,根据病人痰液粘稠度和量调整微量泵速度,一般以2~10 mL/h的速度持续湿化,每天湿化量200~250 mL。口腔护理用2%~3%碳酸氢钠3次/d,鼻咽部、口腔分泌物多者用2%碳酸氢钠冲洗。口腔、鼻腔冲洗在保证气管套管气囊充盈下,一名护士抽药液反复冲洗口腔、鼻咽部,另一名护士用吸引器吸出冲洗液直至口腔、鼻咽部干净为止。对照组则采用生理盐水代替碳酸氢钠溶液,操作相同。两组患者均留取痰液做痰液涂片镜检,1次/d,连续3次,严密观察痰液性质、口腔粘膜情况并记录。
2 结果
2.1 疗效比较
治疗组21例,痰菌转阴20例,1例因经济关系痰未转阴而自行出院,痰菌转阴率为95.4%。对照组21例,痰菌转阴率92.5%,两组痰菌转阴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痰菌转阴时间对照组为(9±5) d,治疗组为(12±7) d,治疗组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
2.2 两组病死率比较治疗组21例死亡5例(28.6%),对照组21例死亡7例(33.3%),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2.3 两组住院时间比较治疗组15~88 d,平均28.8 d;对照组20~105 d,平均40.1 d,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3 讨论
白色念珠菌平时寄生于人的呼吸道,一般不致病,当体质虚弱、免疫功能低下或长期应用抗生素导致菌群失调等情况下,念珠菌可侵入呼吸道而致病,当原有支气管或肺疾患时更容易继发肺部真菌感染,成为严重危及高危患者生命的因素[1]。
目前抗真菌药副作用大,同时花费高,病死率高,治疗极为棘手。真菌生长最适宜的酸碱度是pH4.0~6.0,而1.25%碳酸氢钠pH约为7.9,可抑制真菌生长。肺部真菌感染时痰为粘液胶冻状,难于咳出,碳酸氢钠为碱式盐,在碱性溶液中痰的吸附力降低,并可加强内源性蛋白酶的活性与纤毛运动。同时可取代粘蛋白的钙离子,促进粘蛋白降解,软化溶解痰痂,粘痰变稀薄,易于排出[2]。1.25%碳酸氢钠作为湿化液,其碱性具有皂化功能,可使痰痂软化,痰液变稀薄,防止痰痂造成堵管以保证气道通畅的作用,其湿化效果也明显优于生理盐水[3]。气道湿化液不仅应有化痰溶痂作用,还应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气道炎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