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甘草、麻黄、射干、五味子配伍细辛、附子;⑥化痰止咳药配伍祛风药,如麻黄、前胡、紫苏子、五味子、杏仁配伍蝉蜕、地龙、白僵蚕。
4 讨论
4.1 数据挖掘方法
本方法是在Apriori算法的基础上进行的聚类,Apriori算法保证了每一类结果都有相应的支持度,即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聚类分析使各种结果具有特异性,即每一类都有不同于其他类的特点。这一算法正好符合不同证型的哮喘在治法上的差异,得到的结果可以较好地显示这些差异,同时也保证了结果的可信度。
4.2 治法分析
前期研究发现,古今医家治疗哮喘共同选择的核心药物为麻黄、甘草、杏仁、半夏、五味子等,核心药对为麻黄-杏仁、麻黄-甘草、半夏-杏仁、甘草-杏仁等,核心药组有麻黄-杏仁-甘草、半夏-麻黄-杏仁、半夏-甘草-麻黄等[1]。本研究结果也显示,聚类后的各组药物均有麻黄、甘草、杏仁、半夏、紫苏子、款冬花等以宣肺化痰为主要功效的药物,临证根据病情再予以加减。现根据以上结果选择较有代表性的几类进行分析。
4.2.1 宣肺降气、清热化痰 若痰热内蕴,风寒外束,肺气壅闭,宣肃不能,则见哮喘、咳嗽痰急、胸膈胀闷、痰稠色黄等症。以痰热内蕴、肺失宣肃为主要病机,故治疗当着眼于宣降肺气、清热化痰[2]。麻黄辛散苦泄,功能发散风寒,开宣肺气,杏仁味苦能降,可降肺气而止咳喘,麻黄、杏仁相配,一宣一降,是治疗风寒外束、肺气壅遏的常用组合;半夏辛温,可燥湿化痰,用于湿痰、寒痰证,与麻黄配伍,可外散风寒、内治寒痰停饮;甘草甘平,祛痰止咳,麻黄、杏仁相配,开宣肺气治疗风寒咳喘,半夏与之相配,燥湿化痰治疗湿痰咳喘;紫苏子辛温,有降气消痰、止咳平喘之功,与半夏配伍,可下气平喘,除胸膈满闷;白果甘涩,敛肺定喘、祛痰止咳;黄芩苦寒,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可清肺热而化痰。
4.2.2 宣肺化痰、益气温阳 哮喘久发,痰气瘀阻,肺肾两虚,摄纳失常,则见声低、气短息促、动则喘甚等症。以肺失宣降、肾阳虚衰为主要病机,治当宣肺止咳、益气温阳。“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3],若肾的纳气功能减退,摄纳无权,即见动则气喘,呼多吸少;同时肾阳虚衰,使得津液无法正常运化,故用麻黄辛散,宣肺平喘;半夏辛温,燥湿化饮降逆;白果苦涩,敛肺化痰定喘,并防麻黄过于耗散;茯苓甘淡,利水渗湿、健脾安神;黄芪甘温,健脾温中;五味子酸涩甘温,收敛肺气;补骨脂苦辛温燥,善壮肾阳、暖水脏;淫羊藿辛甘温燥、补肾壮阳。各药相合,宣肺化痰、益气温阳。
4.2.3 温肺散寒、化痰平喘 寒痰伏肺,遇感而发,痰升气阻,则呼吸急促而哮鸣有声,肺气郁闭,不得宣畅,则膈满闷如塞,咳反不甚而咯痰量少,阴盛于内,阳气不能宣达,故面色晦滞,发为寒哮。麻黄辛散,发散风寒、开宣肺气;射干苦寒,善治痰盛之咳喘证,细辛辛温,归肺经,温肺化饮,蠲饮降逆,两药相合,温肺化痰,豁痰利咽;紫菀、款冬花化痰止咳,五味子敛肺平喘。
4.2.4 清热肃肺、健脾化痰 脾失健运,痰湿内生,蕴久化热,痰热内蕴,肺失清肃,肺气上逆,则喘而气急,胸膈胀闷,痰稠色黄。以脾失健运,痰热内蕴,肺失清肃为病机,治当清热肃肺、健脾化痰。黄芩主入肺经,善清泻肺热;桑白皮味甘性寒,清泻肺热兼泻肺中水气而平喘;杏仁、紫苏子化痰降逆,止咳平喘;茯苓甘淡,健脾利水渗湿;陈皮辛温,健脾理气,燥湿化痰;太子参甘平,健脾补气。上药合用,功能健脾化湿、清热肃肺。健脾化痰,使脾运功能正常,水湿不得蓄积,则可去除哮喘的宿根;同时清热化痰、清肃肺气而治标。
4.2.5 祛风化痰、降气平喘 哮喘为宿根因外风而动,风动气逆,肺气失宣而发作,现代医家强调用祛风解痉的方法加以治疗,疏利上焦以散风邪,透邪外出,舒张气道,解痉平喘。蝉蜕甘寒,疏风解痉又有清透之性,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其味轻薄,可上行入肺,其药性轻灵,利于宣畅肺气,药性轻扬透达,意在顺其生机,因势利导;僵蚕咸辛,微寒,可祛肝肺二经之风以解痉;地龙咸寒,可清热熄风、清肺定喘、利尿通淋、通行经络,是治疗气道痉挛咳嗽哮喘的重要药物[4]。麻黄、杏仁相配,宣降结合,紫苏子降气平喘,五味子敛肺止咳。降气平喘药与地龙、僵蚕等祛风药相配,使风邪去而痰自消,肺气得宣而喘哮减。
5 结论
根据药物聚类的结果,可推知古今医家治疗哮喘的方法,在宣肺化痰的基础上,临证加以不同的变化,或健脾利水、或清热、或补肾阳、或温里、或行气、或祛风解痉。这几种治法对应了哮喘发作期的几种主要证型,如热哮、寒哮、虚哮、风哮等。说明基于Apriori算法及欧几里德距离聚类的方法对于中医治法的挖掘具有一定的意义,可以进一步加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