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调查分析我院门诊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情况,提高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水平。方法 随机抽取我院2008年门诊处方1535张,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 在1535张门诊处方中,使用抗菌药物599张,占总处方39.0%;抗菌药物使用合理或基本合理的498张,占使用抗菌药物处方的83.1%;不合理101张,占使用抗菌药物处方的16.9%。结论 我院门诊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多数合理,但也存在一定问题,应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关键词】 抗菌药物;调查分析;合理用药
随着《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及《处方管理办法》的实施,我院对合理用药问题日益重视。为了能促进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我院药剂科定期进行抗菌药物的调查分析,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随机抽取我院2008年7~9月处方1535张。
1.2 方法 按照事前设计的表格统一规范登记。
2 结果
2.1 用药情况 在1535张处方中,使用抗菌药物处方599张,使用率为39.0%;不合理处方101张,占使用抗菌药物处方的16.9%。具体用药情况见表1。表1 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2.2 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情况 在使用抗菌药物的处方中,使用合理或基本合理的处方498张,占使用抗菌药物处方总数的83.1%,存在问题的101张,占使用抗菌药物处方总数的16.9%。
3 讨论
据报道,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在美国占24%~66%,在我国有些城市统计占40%左右[1]。本次处方调查分析,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占16.9%,低于文献报道,大多为单药使用(85.0%),符合抗菌药物的治疗原则,存在不合理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3.1 预防用药范围太广 在调查中发现许多医生在没有明确指征的情况下进行抗感染治疗,问题较突出的是儿科。儿科个别医生对小儿感冒患者,不究其原因,首先使用抗菌药物。婴幼儿腹泻,多数由病毒引起的,在很多情况下不需要使用抗菌药物。其实预防性抗感染药物的品种越多,用药时间越长,感染率越高。为避免扩大预防用药范围,增强药物预防的效果,减少耐药菌产生及防止二重感染,应严格掌握预防性使用抗感染药物的适应证,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和病人经济上的负担。
3.2 给药间隔时间不合理 β-内酰胺类(青霉素、阿莫西林、头孢唑啉、头孢噻肟钠等)属于时间依赖性抗生素,该类药物的半衰期很短,仅0.5~2.0h,其杀菌效果主要取决于血药浓度超过所针对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的时间,其抗菌原则是适当缩短用药间隔时间,而不必增大每次剂量。一般3~4个半衰期投药1次,每日用药总量分2或3次给药。有的门诊为方便患者,改为1次持续滴入,一天1次给药出现频率非常高,此种用法根本无法达到抗菌要求,反而容易引起耐药细菌生长。如门诊2~3次输液不方便,可用序贯疗法,晚上可改成口服制剂。
3.3 药理拮抗 杀菌药和抑菌药同时使用,疗效下降。如头孢替安静脉滴注同时口服阿奇霉素片,阿奇霉素是快效抑菌剂,该类药物可迅速阻断细菌细胞的蛋白质合成,使细菌处于静止状态,头孢替安是繁殖期杀菌剂,两者合用有拮抗作用,抗菌作用下降[2]。
3.4 服法不宜 服药时间、顺序及药物之间相互作用将直接影响药物的临床疗效,所以特殊用药应写明服法。如同时口服诺氟沙星胶囊和金双歧胶囊,因为诺氟沙星抗革兰阴性菌作用强,对人体肠道正常菌株有生化影响,会影响金双歧在消化道的生物疗效的发挥。两药应写明间隔>2h服用。
3.5 溶媒不当 青霉素类不宜与葡萄糖(pH 3.2~5.5)配伍,因该类抗生素在pH<4时分解较快,效价降低,宜选用生理盐水为溶媒,稳定性较好,但对于某些心功能不佳患者,为避免诱发心衰,可使用葡萄糖做溶媒,在2h内滴注完毕[3]。
4 结论
本次调查统计显示,我院门诊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多数合理,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已引起普遍关注,建立、健全并完善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机制,充分发挥管理者、临床医生、检验师、药师等各方面的力量,才能使抗菌药物的使用更加规范,使临床用药更加安全、有效、经济。
【参考文献】
1 杨广富,李英芬.全国第三届用药进展学术会议纪要.医师进修杂志,1999,22(1):62.
2 谢惠民.合理用药,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44.
3 刘晓琰.我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