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有明确的拟除虫菊酯杀虫药口服及皮肤接触史;②既往无心脏病史; ③出现不同程度的心悸、胸闷及心前区不适;④心肌酶谱增高;⑤ECG或心电监护示有异常改变。
1.2 一般资料
89例患者中口服中毒83例, 皮肤吸收中毒6例;农药种类为氟氰菊酯(13例)、溴氰菊酯(49例)、氟胺氰菊酯(9例)、氰戊菊酯(4例)和二氯苯醚菊酯(14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5例其中男性19例,女性26例;年龄18~67岁,平均(37.7±6.3)岁;口服中毒41例,皮肤吸收中毒4例。对照组44例中男性20例,女性24例;年龄17~64岁,平均(38.9±5.6)岁;口服中毒42例,皮肤吸收中毒2例。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有可比性。
1.3 中毒程度分级
①轻度,临床表现以头痛、头晕和全身乏力、恶心、呕吐、食管胃黏膜烧灼性疼痛、胃脘部压痛、结膜充血、皮肤瘙痒、视物模糊、注射部位灼热、刺痛感肿胀8例;②中度,在轻度基础上有嗜睡、自汗、面色苍白、口吐白沫、肌肉震颤、血压下降3例;③重度,出现昏迷、呼吸困难、血肌酐、尿素氮增高,尿失禁3例。所有入选病例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率失常或心肌酶谱的异常增高。
1.4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清水洗胃,更衣擦洗皮肤、补液、利尿等对症、支持处理。治疗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根据病情加用葛根素注射液(山西亚宝药业) 0.3~0.6 g, 静脉滴注, 每日1~2 次,连用7~10 d。
1.5 观察指标
所有患者入院后即刻及治疗后7 d抽取静脉血进行心肌酶谱检测,如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和乳酸脱氢酶(LDH)。检查ECG,部分患者行24 h动态心电图(Holter)或24 h心电监护,主要观察心律失常及ST-T变化情况。记录每位患者住院时间。
1.6 统计学方法
计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用t 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ECG情况(表1) 入院时两组ECG均有异常,其中治疗组有心律失常(异位搏动、窦性心动过速及过缓、房室传导阻滞、心房颤动等)21例,ST-T呈缺血性改变24例;对照组有心律失常19例,ST-T呈缺血性改变25例。治疗后治疗组ECG异常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5,P<0.05)。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ECG 心律失常比较(略)
2.2 两组治疗前后心肌酶谱恢复情况比较(表2) 治疗组治疗后CK、CK-MB和LDH的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P均<0.05)。表2 两组患者心肌酶谱检测结果(略)
2.3 预后
两组病例中无一例因中毒性心肌损害而死亡。治疗组平均住院天数较对照组显著降低[治疗组:(10.20±3.25)d,对照组:(12.33±4.37)d,P值0.0106,P<0.05]。
3 讨论
随着农业生产现代化的发展,农药新品种日益增多,拟除虫菊酯类杀虫药为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杀虫药之一。它是模拟天然除虫菊酯化学结构而人工合成的一类化合物,常见的有溴氰菊酯、氰戍菊酯、氰氯菊酯等7种。除虫菊酯类农药中毒,胆碱酯酶活力大多正常,临床偶有报道胆碱酯酶活力显著下降[1,2]。虽然中毒症状类似有机磷农药中毒,但中毒机制不同, 其确切的中毒机制尚未完全明了。经皮肤接触者可产生皮肤、黏膜刺激症状,表现为皮肤麻木烧灼感,刺痒感或蚊行感。
拟除虫菊酯类杀虫药目前尚无特异性解毒药物,应用阿托品与解磷定疗效差,主要治疗方案:①因本类农药在酸性介质中稳定,遇碱易分解失效,故应用2%~4%碳酸氢钠反复冲洗污染的皮肤或彻底洗胃(禁用1/5 000 的高锰酸钾溶液洗胃,因为高锰酸钾可增加拟除虫菊酯类杀虫药的毒性),以促使毒物迅速分解。口服中毒者胃管内灌入活性碳吸附本类农药,用50%硫酸镁50 ml导泻;②严重中毒可用血液灌流清除血中毒物;③对症治疗:口腔分泌物多者可用阿托品0.5~1.0 mg,肌肉或皮下注射,肺水肿者可增加阿托品量达1.0~2.0 mg,但不宜阿托品化;④阵发性抽搐,角弓反张者用安定类或巴比妥类药物,及时控制抽搐是抢救重症中毒的关键之一;⑤补液、利尿;⑥支持疗法:给维生素C、维生素B6、肌苷、能量合剂等;⑦因农业生产中本类农药常与有机磷农药合用,后者可抑制前者在体内分解而增强其毒性,对此类患者可先治疗有机磷农药中毒,再予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