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优势在宏观,劣势在微观;西医药学的优势在微观,劣势在宏观,体现在实践中,中医药学是准确性好而精确性差;西医药学是精确性好而准确性差。基于科学发展观——保持优势、克服劣势,这就是中、西医药学应当保持和应当努力工作之所在。
基于中、西医药学研究内容的一致性,故二者终将统一。鉴于宏观包括并统帅微观,微观只能用来阐述宏观而不可能包括和统帅宏观,故中、西医药学的统一,必将是以中医药学理论为基础而成统一医药学。作为医药学的药物,其优势和劣势及发展趋向,亦然。
1.2 药物与药物原料不等同 药物,应指制剂。构成制剂的物质,则为药物原料。药物原料中,其中起主要防治作用的物质,称作原料药;其余物质,则称药物辅料,包括赋型剂、防腐剂、矫味剂等。
为什么强调药物与药物原料并不等同问题,因为现实中常有混同的认识和对待,尤其在中药方面更为明显。现就中药方面的混同认识和对待举例说明。(1)中药的原料药应为中药饮片,而中药饮片又由中药材所制备,故不应简单将中药饮片和中药材称之为中药。然而现实中却有混同的认识和对待。例如常有中药出口之称,客观往往是中药材出口。若称中药出口,前提则应当是已注册之药物,但到目前为止,作为中药制剂难见有在国外注册者。(2)关于药物辅料,从西医药学讲是不具治疗作用的,但从中医药学讲,则不然。例如作为矫味剂的糖,西医药学确实认为是不起治疗作用的物质,但中医药学确实视其为一种原料药,甚至有时即为一种中药。再如防腐剂,中国药典规定合剂所加防腐剂不能超过0.3%。注射剂中的抑菌剂如苯酚用量为0.5%。要知道,中药的原料药中所含各化合物的量常难达0.3%~0.5%。如此含量的物质,在中药中若视作不起治疗作用,实在应当思考和尚待研究的问题。(3)特殊情况的中药与原料药等同。例如,麦冬洗净口含而用,此时的麦冬则为中药,但更多情况,汤剂、丸剂等中,麦冬仍为原料药。
1.3 天然药物与人工合成药物的界定 所谓天然药物,应指药物制剂中所含化合物是由植物、动物机体所合成,以及自然界所固有物质为矿物。所谓人工合成药物,应指药物制剂中所含化合物是由人工而制备。现在不是制剂,起码原料药应如此。据此界定依据,笔者曾对中国药典中的中药和西药制剂作过大体统计,中药真正属天然药物者不足20%,西药属天然药物者接近40%。
为界定天然药物与人工合成药物,要尊重事实并确定相应理念。突出理念则是:得自天然物质的物质,不一定就是天然物质。例如,橡胶有天然橡胶与人工合成橡胶,人工合成橡及由天然乙烯聚合而成,尽管要合成的橡胶以天然乙烯为原料,但决不能由此而称天然橡胶。类似情况,对中药而言,可谓为常见之事。例如生附片含乌头碱,炮制成熟附片后,在炮制过程中乌头碱被水解为乌头次碱及至乌头原碱。显然熟附片不能再简单称作天然药物,中药材在炮制成中药饮片、中药饮片在制成中药制剂过程中如膏剂、汤剂等,在很多情况下会发生化合物结构的改变,如此而得的中药,均不宜再称天然药物。原中药还有可见性的人工合成产物如机制冰片,则为人工合成的右旋龙脑;砒霜乃为由雄黄炼制而成。实际是将雄黄(硫化砷)在空气中加热氧化为三氧化二砷,即砒霜,总观,不能简单视中药为天然药物,应依具体药物情况而称天然药物或人工合成药物。
1.4 中药和西药均有单体化合物与混合物药物 中药和西药均有单体化合物与混合物药物乃为事实,不需多述。但却有误识:似乎中药为混合物,且组成成分不清或不完全清楚;西药为单体化合物,且组成成分清楚。现举例澄清,前述之冰片、砒霜即为结构清楚而单体化合物中药;西药的复方甘草片等则为混合物,且组成成分至今并不完全清楚,应当注意,西药近些年亦在研制混合物药物。
2 中药与西药概念内涵的表述
2.1 中药概念内涵的表述 确定中药概念内涵,首先应当明确,中药乃为中医药学的药物概念,可谓中医药学药物的总称或谓简称,包括单味中药和复方中药。再者,关于中药概念内涵的表述,自然是用中医药学的宏观知识来表述。
中药概念内涵的具体表述,笔者之见,应包括三点基本内容:(1)药物本身的性能以中医药学专用术语表述,包括性味、归经、升降浮沉等;(2)药物功效则以中医药学对人体状况表述的对应术语表述,如滋阴、补阳、凉血、补气、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软坚散结、舒肝平胃、治寒喘或热喘、治实秘或虚秘等(具如上两点内容者,则为单味中药);(3)多种单味药配合使用时,各药间的关系主次有别,即按通称的“君臣佐使”组合,共同构成一个功效整体,针对人体证候而应用。若已组合而成的复方整体中任何单味中药的品种或数量有所改变,均不为原复方中药而成新的复方中药,如桂枝汤与桂枝加桂汤,仅为方中桂枝用量不同而成两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