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d组模型肉眼可见一层灰白色膜状物平铺于玻片上,镜下可见大片状BF,细菌密集,层叠如积云状,棉絮样,具备复杂空间结构,细菌之间有许多非绿色的黑色区域,呈管道或泡状。
2.4 ISA软件结构定量化分析
对各时间组模型的平均厚度、AP、ADD及TE进行统计,随着培养时间延长,各时间组PAO1菌株BF的平均厚度不断增加,增加程度在前3d比较明显,每个时间组之间增加10μm以上,3d后增加速度减慢,3d组与6d组BF的平均厚度仅增加了6μm(表1);随着培养时间延长,各时间组模型的AP值呈下降趋势,由最初的0.98下降到0.92;TE值由最初的0.7上升到4.3,增幅接近6倍;ADD值虽然变化幅度不大,但是呈上升趋势(表1)。表1 各时间组PAO1菌株BF的平均厚度、AP、 ADD及TE值
3 讨论
细菌BF是一个三维立体空间结构的生态系,是一个具有高度结构性、协调性和功能性的组织群体,BF结构的维持对BF生物学行为具有重要意义。深入认识BF的结构特点,不能停留在某一平面的形态描述,还需要对BF的空间结构展开定量化分析。由于报道基因中常用的绿色荧光蛋白(GFP)的基因具有基因小、性质稳定、对细胞安全等优点,本实验运用电转化方法,成功地将pGFPuv转入PAO1中,建立体外PAO1菌株BF模型,运用CLSM观察以保证细菌BF结构的完整性,连续检测其在玻片表面定植形成BF的过程,结合计算机图像处理分析系统,对BF结构进行定量化分析。
BF形成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生长周期一般分为5个阶段:最初的定植阶段、不可逆黏附阶段、结构分化阶段、发展成熟阶段和解聚再定植阶段[4]。本实验通过CLSM连续动态观察PAO1菌株BF形成,基本反映了这样一个过程:6h左右PAO1菌株开始在玻片表面黏附聚集,1d左右初步形成BF,3d时BF基本形成,具备三维结构,此后BF逐渐发展达到一个平衡,这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5]。随着培养时间延长,BF厚度逐渐增加,但趋势渐缓,可能与BF营养渗透屏障有关。
本实验还采用ISA软件获得了BF空间结构参数的定量化数据,实现了对BF基础结构特征的定量化分析。该软件由美国Montana州立大学的生物膜工程中心2000年开发,采用自动定阈系统[6],降低了图片处理中主观因素的影响,对BF的二维和三维结构进行更多参数的测定和比较。
ISA提供厚度参数显示,GFP标记的BF模型平均厚度在前3d内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后3d,提示BF生长速度的不均一性。细菌黏附后初期,BF迅速增厚,但随着时间延长,BF厚度增加趋势减慢,其原因除与营养限制有关外,也可能是BF增加到一定厚度后,为保证底层细菌获得一定的营养物质而维持自身结构,对自身发出密度感应(quorum sensing,QS)信号产生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本实验对BF的观察中还发现BF并非一层单纯的致密膜,其内部存在很多黑色相互交通的间隙及孔道,Stoodley等[7]认为这些大、小不一的间隙和通道是BF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充满了胞外多糖和蛋白质等营养物质,与深层BF中的细菌生长关系密切。Wood等[8]在牙菌斑BF也发现类似的间隙和通道贯穿于整个BF之中,其功能类似初级循环系统,活菌紧紧围绕在这些孔和通道的周围,保证营养的获取和排除代谢废物。此外,BF还可以借这些通道来感知QS信号。BF这种结构特点决定BF具有一个能适应多种理化变化的内环境。
ISA软件通过区域孔率(AP)和平均扩散距离(ADD)这两个参数,客观反映BF结构发展过程中间隙孔道及营养物质供应距离变化。本实验发现随着培养时间延长,BF厚度逐渐增加,AP逐渐减低,ADD逐渐增加,提示BF逐渐发展,细菌聚集越来越致密,BF结构中间隙及通道的孔径和数目减少,相应营养物质的供应距离增加,细菌物质代谢受到一定限制而将逐渐发展达到一个相对稳态。
BF不仅在结构上存在多样、开放、不均一性特点,而且环境中营养物质、代谢产物、信号分子等物质在BF各个层面也呈现不均一性,使得各层BF菌生理活性及耐药水平也表现出不均一性,最终控制了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