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粒转化和转化菌株筛选 感受态细胞100μl,质粒约50ng,加入预冷的0.1cm电转化杯中;在BioRad电转化仪上(设置电压1.5kv,电容25μF,电阻200Ω)进行电击5ms;将转化体系加入37℃温浴的800μl SOC培养基中,37℃,100r/min振荡复苏1h;取100μl菌液涂布筛选培养基,37℃,16h~18h;在筛选培养基上生长,且紫外灯下有绿色荧光的菌落即为实验需要的转化菌株。
(3)转化菌株中质粒提取和酶切电泳鉴定 挑取表达强绿色荧光的转化菌株单菌落,接种LBroth培养液,37℃振荡培养过夜;按照BioFlux公司质粒提取试剂盒产品说明进行质粒的小量提取;0.8%琼脂糖凝胶电泳;对照pGFPuv质粒图谱进行鉴定。用EcoRI和HindIII行双酶切,反应温度为37℃;反应体系为HindIII 1μl,EcoRI 1μl,10×M缓冲液2μl,提取质粒17μl,作用12h;0.8%琼脂糖凝胶电泳。 dedecms.com
(4)pGFPuv转化菌株建立BF模型 挑取GFP转化PAO1菌株单菌落接种LBroth培养液,37℃,180r/min振荡培养过夜;调整A600值至0.5;接种PAO1菌液于预先放置灭菌盖玻片(8mm×8mm,作为黏附载体)的24孔细胞培养板中,每孔1ml;37℃,分4个不同时间段6h、1d、3d、6d孵育,隔日换液,每个时间段重复5次。 dedecms.com
1.2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
氩激光(488nm)激发,物镜×20,每个模型由外(BF游离的一面)向内(BF和玻片相贴的一面)逐层扫描(沿Z轴扫描),每个标本扫描8~16张。
1.3 运用ISA软件对PAO1菌株BF结构定量化分析
将上述获得的各时间组模型图片堆调入ISA3D软件,确认图片的完整性及顺序后运行ISA及ISA3D命令,运行结果包括:①结构参数:如结构熵(textural entropy,TE)、结构能(energy,E)、均一性(homogeneity,H);②平面参数:区域孔率(areal porosity,AP)、平均扩散距离(average diffusion distance,ADD)、最大扩散距离(maximum diffusion distance,MDD)等指标;③其它参数:如生物量(biovolume,BV)、比表面积(surface area between biomass and void,SA)、单位面积生物膜体积(biomass volume to surface area ratio,V2SA)等[3]。输出数据以EXCEL格式保存。
2 结果
2.1 GFP标记的PAO1菌株构建与发光表型观察
通过电转化方法对PAO1菌株进行了pGFPuv标记。转化菌株自然光下即可见绿色荧光,在紫外灯下发出强绿色荧光;荧光显微镜下,转化菌株菌体发出明亮的绿色荧光,细菌形态呈短棒状,提示pGFPuv已经成功转入了PAO1菌株中,该转化菌株可以作为BF空间结构定量化分析研究的模式菌。
2.2 转化菌株质粒提取鉴定及双酶切鉴定
转化菌株抽提质粒后,电泳结果显示在2000和3500bp之间有一条约3300bp带,条带与质粒大小吻合。提取的质粒进行EcoRI和HindIII双酶切,电泳显示在2000和3500bp之间有一条约2500bp带,在500和1000bp之间有一条约800bp带,与预期结果吻合,提示pGFPuv已成功转入PAO1菌株,并以游离质粒形式表达。
2.3 CLSM观察GFP标记BF模型
6h左右,PAO1已经在玻片上黏附聚集,发出绿色荧光;1d组模型多为绿色荧光,细菌呈微菌落聚集,已具有一定厚度;随着时间延长,BF变厚,3d组及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