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肝素;肾上腺皮质激素;肾病综合征,原发性;血脂;肾功能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是常见病,过去一般采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激素)治疗,近年来,我们用肝素联合激素进行治疗,对降低血脂,减少慢性肾功能不全的发生效果显著。现就上述二种治疗方法及其疗效进行对比分析,旨在总结对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治疗经验,提高治疗水平。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8例均为我院2000年1月―2002年12月住院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男38例,女30例,年龄17~55岁,平均29岁,除外继发性肾脏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3例,男18例,女15例,年龄17~55岁,平均28岁,24h尿蛋白定量(5.6±1.8)g,血清白蛋白(21±8)g/L,血清肌酐(131±23)μmol/L,血尿素氮(8±4)mmol/L。对照组35例,男20例,女15例,年龄19~50岁,平均27岁,24h尿蛋白定量(5.7±2.2)g,血清白蛋白(23±7)g/L,血清肌酐(127±26)μmol/L,血尿素氮(8±4)mmol/L。治疗组在治疗前有8例(24%)并发急性肾衰竭,对照组在治疗前有7例(20%)并发急性肾衰竭。二组患者治疗前血清总胆固醇和血清甘油三酯均升高。二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尿蛋白定量、肾功能、血脂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口服泼尼松治疗,开始剂量1mg/(kg?d),12周后开始减量,每周减2.5mg/d,减至开始剂量的一半时,维持治疗1个月,改为每周减2.5mg/d,直至0.25mg/(kg?d)维持3个月,再逐渐减量至停药,总疗程10~12个月。治疗组除上述治疗外,每日采用低分子肝素0.5万U皮下注射每12h 1次,疗程2~3周,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控制在28s以内(正常值为14s),二组均未使用调脂药物。
1.3 疗效评价 完全缓解:治疗8周后尿蛋白转阴;部分缓解:治疗8周后尿蛋白减少,但未能转阴;无效:治疗8周后尿蛋白未见减少。治疗4,8,12周时分别测定二组患者的血清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比较二组血脂降至正常水平所需的治疗时间;同时比较治疗前、治疗12周后肾功能的变化。
1.4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s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
2 结果
2.1 疗效 治疗组31例(94%)完全缓解,2例(6%)部分缓解,有效率100%。对照组31例(89%)完全缓解,4例(11%)部分缓解,有效率100%。二组的完全缓解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治疗前后血脂变化 见表1,治疗组在治疗4周时,对照组在治疗8周时血清总胆固醇降至接近正常水平,治疗组在治疗8周时,对照组在治疗12周时血清甘油三酯降至正常水平,二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表1 二组治疗前后血脂变化(略)
2.3 治疗前后肾功能的变化 治疗12周时治疗组全部患者肾功能正常,对照组有4例(11%)仍存在肾功能不全,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 并发症及不良反应 治疗组在疗程中无一例发生血栓栓塞,对照组有2例发生血栓栓塞,其中1例为脑梗死,1例为肾静脉血栓形成,治疗组有10例在注射部位出现皮下淤斑,无一例出现内脏出血或脑出血等。
3 讨论
近几年来人们对肝素的药理作用认识不断深入,发现肝素不仅可以抗凝,而且具有抗炎、抗增殖等作用,可用于治疗肾小球疾病[1]。肝素还有调节细胞增殖,抑制炎症反应,舒张血管,抗补体,抗血小板活化,促进细胞外基质降解,抑制细胞外基质合成等作用,肝素促进脂蛋白脂酶的释放和保护其活性,因而可以降低血脂[1]。我们的研究发现,肝素联合激素治疗能在较短时间内将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的血脂(包括血清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降至正常水平,在相同疗程时,治疗组血脂降低的幅度较对照组大,二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1,2],高脂血症可加重肾损伤,促进肾小球硬化,尽快降低血脂水平具有积极意义。急性肾衰竭是原发性肾病综合征较常见的并发症。本研究治疗前二组均有部分患者并发急性肾衰竭,治疗后治疗组全部患者肾功能正常,而对照组11%进展为慢性肾功能不全,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看出,肝素联合激素治疗优于单纯用激素治疗。有研究[2]表明,肝素显著抑制肾小球系膜细胞增生,显著抑制肾小球系膜纤维连接蛋白的合成释放,亦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