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观察美托洛尔合用地尔硫卓治疗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60例住院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5例和治疗组35例。对照组予抗凝、抗血小板并加用美托洛尔和单硝酸异山梨酯治疗,治疗组在抗凝、抗血小板的基础上加用美托洛尔和地尔硫卓治疗,共4周。观察心绞痛缓解程度、心电图变化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心绞痛平均发作次数明显减少,心电图ST段下移程度减轻。结论: 美托洛尔和地尔硫卓联合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能减少心绞痛发作频率和改善心电图缺血表现。
【关键词】 心绞痛,不稳定型; 美托洛尔; 地尔硫卓
不稳定性心绞痛(UA)是介于稳定性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其临床表现多样,病情进展迅速,可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甚至猝死。目前有效的治疗方法是冠脉介入治疗(PCI),由于PCI在基层医院开展及普及难度较大,因此及时有效的治疗至关重要。2007年3月~2009年5月应用美托洛尔联合地尔硫卓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旨在观察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60例患者均系本院2007年3月~2009年5月住院的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入选病例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不稳定心绞痛诊断和治疗建议》诊断标准[1]。60例患者中男36例,女24例,合并高血压病25例,合并糖尿病20例,同时合并高血压、糖尿病者15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男20例,女14例,年龄55~80岁,平均年龄65.7岁;合并高血压病15例,合并糖尿病12例,同时合并高血压、糖尿病者者9例。对照组25例,男16例,女10例,年龄53~79岁,平均年龄64.8岁;合并高血压10例,合并糖尿病8例,同时合并高血压、糖尿病者6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伴发疾病、心绞痛危险度分级和常规用药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排除对象:(1)急性心肌梗死;(2)心率<60次/min;(3)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4)Ⅱ度及Ⅱ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5)病态窦房结综合征;(6)心功能Ⅲ级以上;(7)收缩压≤90 mmHg。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常规卧床休息,上氧,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口服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和阿托伐他汀,酌情使用ACEI、ARB,控制血糖并静脉滴注硝酸甘油,以10 μg/ min 开始,每5 min 增加10 μg/ min 直至症状缓解或出现血压下降后停药。治疗组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美托洛尔12.5~25 mg,每天2次口服,地尔硫卓30 mg,每天3次口服;对照组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美托洛尔12.5~25 mg,每天2次口服,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剂40 mg,每天1~2次口服,治疗4周。治疗方案患者及家属知情。
1.3 观察指标
(1)记录治疗前后患者心绞痛发作频率、程度、持续时间;治疗前后常规心电图检查,观察STT的动态变化;(2)监测血压、心率变化;(3)观察不良反应,包括低血压、严重的窦性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及心功能的变化。
1.4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 1周内无心绞痛发作或心绞痛症状明显改善,同等活动强度不引起心绞痛或心绞痛发作次数或(和)持续时间减少80%以上,心电图至少2个导联ST段由下移水平向等电位线回升0.15 mV以上,主要导联T波倒置变浅达50%或由平坦变为直立;有效:心绞痛发作频率或(和)持续时间减少30%~80%,心电图至少2个导联ST段由下移水平向等电位线回升0.05 mV以上;无效:心绞痛症状无明显减轻,发作频率或(和)持续时间减少30%以下, 无改善或加重、甚至出现急性心肌梗死或猝死。心电图ST段无变化或继续下移。
1.5 统计学方法
两组治疗前后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两组疗效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心绞痛及心电图变化比较
两组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情况及心电图变化比较,见表1。表1 两组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情况及心电图变化(x±s)(1)心绞痛发作(次数/周)治疗前后比较,P<0.05 ;(2)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P<0.05;(3)治疗组与对照组STT改善比较,P<0.01
2.2 两组治疗后疗效比较
治疗4周后,两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8.57%与60%,治疗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