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胰岛素
观察持续皮下输注(CSII)诺和灵R与常规皮下注射诺和灵R、诺和灵N对老年患者2型糖尿病的疗效差异。92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2组,A组持续皮下输注诺和灵R,B组于早、中、晚三餐前0.5 h皮下注射诺和灵R,睡前皮下注射诺和灵N。比较2组治疗前后血糖、胰岛素用量、血糖达标所需时间以及低血糖发生率。2组患者空腹血糖和餐后2 h血糖均达到目标值,且A组达标时间短,日胰岛素用量和胰岛素总用量少,低血糖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尤其是夜间严重低血糖事件的发生率明显降低。老年患者2型糖尿病短期应用胰岛素泵输注诺和灵R,降糖效果显著,安全性高。2型糖尿病;胰岛素泵;诺和灵R;诺和灵N;老年患者R587.1A0109-02
我科在对上海地区海军老干部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中,曾用诺和灵R加诺和灵N常规每日4次皮下注射,发现存在较多不足,尤其是皮下注射后吸收和达到峰值速度均较慢,与正常人体餐后胰岛素的分泌状态不同,因而餐后血糖控制不甚理想[1],且皮下注射次数多,患者比较痛苦、麻烦,依从性差。近年来,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输注(continuous subcutaneous insulin infusion, CSII)的临床使用日益广泛,给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带来许多益处。目前,我科已对92例老年患者使用胰岛素泵治疗,现就CSII与以往常规皮下注射胰岛素的疗效进行总结和比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92例均为2006年7月至2009年12月在我科住院的上海地区海军老干部2型糖尿病患者,诊断均符合1999年WHO关于糖尿病的诊断标准。按照患者意愿分为2组:A组共44例,其中男34例,女10例,采用CSII诺和灵R治疗;B组共48例,其中男35例,女13例,采用诺和灵R加诺和灵N每日4次常规皮下注射治疗。2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MI)、入院时平均血糖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表1 2组临床资料比较(略)
1.2 治疗方法
2组均给予糖尿病饮食,每日运动量大致相同,均停用原来的口服降糖药物和胰岛素。按照自愿原则,A组采用美国Minimed公司生产的712胰岛素泵给予持续胰岛素皮下输注短效胰岛素(诺和灵R)。胰岛素泵通过连接导管和埋置于皮下的针头,将全日胰岛素用量的50%~60%以基础量的形式由泵持续地输入皮下,其余40%~50%按早、中、晚各1/3在餐前0.5 h以餐前量胰岛素的形式输入皮下。基础输出率设有24个点,根据每例患者血糖特点每小时设定不同的基础率,22∶00~2∶00时段基础率设置最低,3∶00开始基础率逐渐增加,5∶00~7∶00时段基础率最大以抵抗“黎明现象”。 B组采用诺和灵R三餐前0.5 h、诺和灵N睡前皮下注射。采用美国强生血糖仪检测血糖,8次/d(分别在三餐前、三餐后2 h、睡前、凌晨3∶00)。按血糖水平调整胰岛素用量,以空腹血糖<6.1 mmol/L,餐后2 h血糖<7.8 mmol/L为血糖达标,观察低血糖反应(头晕、心悸、出汗和血糖<3.0 mmol/L)发生率。出现低血糖症状时立即测定当时血糖值,并测量血压,然后适当给予碳水化合物加餐,纠正低血糖。
1.3 观察指标
观察2组患者治疗后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血糖达标时间、胰岛素日用量、胰岛素总用量、低血糖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用Excel软件作统计学处理。2组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用配对t检验。
2 结果
治疗后2组血糖均达标,2组空腹血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A组餐后2 h血糖低于B组(P<0.05),日胰岛素用量少于B组(P<0.05),总胰岛素用量少于B组(P<0.05),血糖达标时间低于B组(P<0.05),低血糖发生率低于B组。说明CSII治疗老年患者2型糖尿病的效果优于诺和灵R加诺和灵N常规每日4次皮下注射方法。见表2。表2 2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疗效比较(略)注:与B组比较aP<0.05
3 讨论
2型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缺失(B细胞功能受损)和胰岛素利用障碍(肝脏和肌肉组织胰岛素抵抗)而引起的以高血糖为主要特征的疾病。持续高血糖状态可减少胰岛素的生物合成,抑制胰岛素分泌,加速B细胞损害和凋亡[2]。目前,上海地区海军老干部2型糖尿病患者逐年增多,传统的诺和灵R加诺和灵N每日4次常规皮下注射治疗,发生低血糖的危险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