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柴胡解郁汤;马普替林;抑郁障碍
在抑郁障碍治疗中,环类抗抑郁剂有确切疗效,但安全性差使其应用受到限制[1]。如何提高疗效并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是目前临床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采用柴胡解郁汤合用马普替林治疗抑郁障碍,并对其疗效和安全性进行了观察,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符合第3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2]抑郁障碍的诊断标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3]前17项>24分;性别不限,年龄18~55岁;无药物、酒精依赖或滥用史,非妊娠或哺乳妇女。入组前正在服用心境稳定剂和抗抑郁剂者均经过1周清洗期,HAMD总分下降<20%者入组。
排除脑器质性疾病、严重躯体疾病、心境障碍快速循环型或合并其他精神疾病者;既往有类似药物过敏史者。
1.2 一般资料
观察病例为本院2008年6月-2009年5月住院患者,共7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柴胡解郁汤合用马普替林组(观察组)和单用马普替林组(对照组)。观察组38例,男性21例,女性17例;年龄18~55岁,平均(35.8±8.6)岁;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6年,平均(15.7±10.2)月;住院次数平均(2.4±1.2)次。对照组36例,男性19例,女性17例;年龄18~54岁,平均(33.5±9.1)岁;病程最短2个月,最长5年,平均(14.2±11.4)月;住院次数平均(2.1±0.9)次。2组一般资料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3 治疗方法
观察组:①柴胡解郁汤基本方:柴胡20 g,白芍10 g,当归10 g,川芎10 g,枳壳10 g,香附15 g,郁金10 g,青皮10 g,陈皮10 g,白术10 g,酸枣仁15 g,茯神15 g,炙甘草6 g。水煎服,每日1剂。饮食较差者加神曲15 g、麦芽15 g;气虚无力加黄芪20 g。②马普替林起始量50 mg/d,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不良反应2周内渐加至治疗剂量100~250 mg/d,平均(154±39)mg/d。对照组起始量马普替林50 mg/d,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不良反应2周内渐加至治疗量100~250 mg/d,平均(180±43)mg/d。
2组疗程均为6周,观察期间对睡眠欠佳者可酌情使用苯二氮卓类药物。
1.4 观察指标与方法
①观察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3]、临床疗效总评量表(CGI-SI)[3]评分变化。由2名经过量表培训的主治医师分别在治疗前与治疗2、4、6周末各评定1次HAMD、HAMA,于治疗前与治疗6周末各评定1次CGI-SI,一致性检验Kappa值为0.85。使用HAMD减分率评定疗效,减分率>75%为痊愈,50%~75%为显著进步,25%~50%为进步,<25%为无效。以CGI-SI变化评定严重程度改善情况。②观察2组合并用药情况。③观察用药期间2组不良反应情况,于治疗前和治疗后4、6周行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检查。
1.5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输入SPSS11.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定量资料以—(—软)±s表示,组内治疗前后比较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显著性水平取α=0.05 (2-tailed)。
2 结果
2.1 2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痊愈11例(28.9%),显著进步13例(34.2%),进步9例(23.7%),无效5例(13.2%),有效率为86.8%;对照组痊愈8例(22.2%),显著进步10例(27.8%),进步6例(16.7%),无效12例(33.3%),有效率66.7%。2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5,P<0.05)。治疗6周后,2组CGI-SI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观察组=13.96,t对照组=11.19,P<0.01);2组间CGI-SI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表1 2组抑郁障碍患者治疗前后CGI-SI评分比较(—(—比)±s,分)
2.2 2组治疗前后HAMD、HAMA量表评定结果
治疗6周后,观察组HAMD、HAMA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HAMD=13.70,tHAMA=11.69,P<0.01);对照组HAMD、HAMA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