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医学论文 >> 药学论文 >> 正文  

不换金正气散加减治疗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疗效观察

于对照组。表1 两组疗效比较(略)

  4 讨论

  慢性胃炎属中医内科的“胃脘痛”、“痞证”等病的范畴,临床发病率较高。中医认为脾胃湿热证的成因,为外感湿热之邪,内阻中焦,郁而不达;或饮食不节、七情失和等因素内伤脾胃,运化失司,湿浊内生,郁而化热而成。其病机为湿热蕴结,中焦气滞,不得宣通。脾胃同居中焦,互为表里,同为后天之本。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降则生化有源,出入有序,不降则传化无由,壅滞为病”。故脾伤则精微不布,蕴而生湿;胃病则通降不行,郁而生热。故湿热证的形成与脾胃的脏腑生理特性密切相关。其治疗应以清化为宜,即清胃泄热,化湿醒脾。方中藿香芳香化湿而悦脾,既能驱散表邪,又能化里湿,宣中解郁;半夏燥湿,苍术苦温燥湿,厚朴燥湿以运脾,陈皮理气燥湿,取吴茱萸温热之性,合黄连辛开苦降,调整气机,即防黄连苦寒伤中,亦和“太阴湿土,得阳始运”之意;蒲公英既清热又兼化湿之品,避免苦寒伤阴;砂仁醒脾宽中;六神曲健脾助运;石菖蒲、六一散清热化湿。全方合奏芳香化湿、健脾和胃、辛开苦降之效。

  “舌为胃镜”、“舌乃脾胃之外候”,故察舌验苔,可知胃气盛衰,邪气深浅。慢性胃炎患者黄腻苔是脾胃湿热熏蒸而致,是反映脾胃功能和病邪赢衰的重要指标,观察发现治疗组可显著改善舌苔症状,明显优于对照组。说明中药治疗不仅能改善局部症状,还能调节整体功能,使相关症状好转。

  【参考文献】

  [1]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371.
仁和医学论文网专业提供代写代发医学论文服务,并提供大量论文资料,如有业务需求请咨询网站客服人员!

上一页  [1] [2] 


  • 上一个医学论文:

  • 下一个医学论文:
  •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