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糖。
1.4 疗效评定:治疗2周后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肝肾功能等检测,并进行临床疗效评定。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采用改良爱丁堡神经功能法(NDS),疗效评定按NDS减少91%-100%为基本痊愈,减少46%-90%为显著进步,减少18%-45%为进步,减少18%为无变化。
1.5 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输入SPSS12. 0软件中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数据(X±S)表示,采用t检验和X2检验显著性水准设为P<0. 05。
2 结果
各组治疗前后NDS比较:各组治疗后NDS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均<0.05),但联合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及巴曲酶组(P < 0. 05)。见表1。
各组间疗效比较:联合组显效率为85%,与巴曲酶组52.5%和对照组45%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见表2。
不良反应:各组治疗过程未见明显不良反应,无颅内出血或消化道出血发生。各组治疗前后肝肾功能、血、尿常规、心电图均无明显变化。表1 各组治疗前后NDS比较与治疗前比较,EP < 0. 05;与对照照比较,FP< 0.05; 与巴曲酶组比较,GP<0. 05。表2 各组临床疗效比较[n(%)]
3 讨论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局部脑组织因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而发生的软化坏死。
在脑梗死急性期,由于血管闭塞引起其支配领域为中心的脑血流减少,组织处于缺氧状态,在脑组织缺氧和再通时,产生大量的自由基,其中自由基损伤是导致脑细胞凋亡的直接原因,因此清除自由基,打断反应链是治疗成功的基本保障[1]。
依达拉奉是一种强效的羟自由基清除剂及抗氧化剂,可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减轻脑内花生四烯酸引起的脑水肿;也能防止由15-HPETE(花生四烯酸的代谢中间体脂质过氧化物)引起的氧化性细胞损害,减少缺血半暗带区的面积,抑制迟发性神经元死亡;还能防止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发挥有益的抗血栓作用,改善急性脑梗死所致的神经功能障碍及日常生活能力[2,3]。此外,依达拉奉不影响血液凝固、纤维蛋白溶解、血小板聚集,因而不会增加出血的危险性。巴曲酶是一种高纯度类凝血酶样物质,属于糖蛋白,其肽链由231个氨基酸组成,相对分子量36 000,具有广泛的生物学效应,能直接降低血液中纤维蛋白原浓度,并使纤维蛋白的多聚体降解为纤维蛋白单体,增加血浆中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的浓度,促进血栓溶解、改善微循环使血流再通,降低血粘度,因此具有降纤、溶栓、抗凝等作用[4,5]。研究使用依达拉奉联合巴曲酶治疗4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取得了显著的效果,观察组显效率为85%,明显优于对照组的45%(P < 0.01),治疗后NDS减分幅度观察组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治疗后NDS减分幅度观察组豨莶草胶囊(通化卫京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批号: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在治疗中均无严重不良反应。结果显示依达拉奉联合巴曲酶对脑缺血损伤的神经保护可能有协同相加作用,但降纤药物巴曲酶和自由基清除剂依达拉奉有各自不同的神经保护机制,两种药物的联合应用,如何增加彼此对缺血性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其具体机制有待探讨。
总之,本研究结果提示,依达拉奉联合巴曲酶治疗急性脑梗死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黄家彬,张清安,陈斌等。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J].中国康复,2006,21(5):311-312.
[2] 刘欣.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观察[J].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36):8871.
[3] 吕梅,吕军.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观察[J].药物与临床,2008,46(21):154-155.
[4] 熊开菊.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07,45(18):103-104.
[5] 狄晴,葛剑青,陈道文,等.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观察[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4,17(3):184-186.
仁和医学论文网专业提供代写代发医学论文服务,并提供大量论文资料,如有业务需求请咨询网站客服人员!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