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研究开始前均进行吸烟史、高血压史、高胆固醇血症、糖尿病史、病程调查。测身高和体重,计算体重指数(BMI),常规心脏B超检查、采集空腹血标本予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糖、血脂等,并检测糖化血红蛋白值。
1.2.2冠状动脉造影方法及结果判断:采用Judkin法行冠脉造影,以紧邻狭窄段的近端和远端的正常血管直径为参照(100%),心外膜主要冠状动脉血管直径减少≥50%者诊断为冠心病。
1.2.3研究方案:两组患者均常规使用阿司匹林及他汀类药物,根据病情选择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类药物、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ARB)类药物、钙拮抗剂或β受体阻滞剂。硝酸酯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坚持服用单硝酸异山梨酯胶囊50 mg/d(长效异乐定,珠海许瓦兹制药),对照组患者不使用硝酸酯类药物,于研究开始前及3个月后行动脉弹性检测。
1.2.4动脉弹性检测方法:采用BP-203RPEⅡ(VP-1000)日本原装欧姆龙/科林动脉硬化诊断仪在25℃左右的室温下测定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rachial-ankle pulse wave velocity, baPWV),同时测定心率、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压、脉压(PP),由固定护师严格按照仪器操作流程操作,并准确记录相关数据,取左右侧baPWV的均值进行分析。
1.3统计学方法
全部数据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差异性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百分数)表示,组间差异性比较采用x2 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结果
2.1两组一般资料比较两组年龄、收缩压、糖化血红蛋白、血脂、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BMI均无显著差异,见表1。
2.2冠心病两组合并症及用药情况比较
两组合并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及使用ACEI类药物、ARB类药物、钙拮抗剂或β阻滞剂情况均无显著性差异,见表2。
2.3冠心病两组治疗后动脉弹性比较硝酸酯组患者脉压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1),baPWV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见表3。表1女性冠心病患者两组一般资料比较表2女性冠心病患者两组合并症及用药情况比较表3女性冠心病患者两组治疗后动脉弹性比较
3讨论
目前,心血管疾病以其高患病率、高致死率成为全球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绝经期后女性冠心病发病率及死亡率明显升高,70岁以上人群甚至与同龄男性一致,成为导致女性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尽管近年来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总的来说在降低,但降低的幅度女性要低于男性,而且由于人口老龄化,女性中因心血管疾病而死亡的人数却在增长[2]。鉴于冠心病对于老年女性健康的严重危害,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女性心血管疾病。
冠心病发病的病理基础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研究证实,存在危险因素者在形成可以检测的动脉粥样硬化之前就已存在冠状动脉内皮功能障碍,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血管弹性降低、僵硬度增加,其对冠状动脉疾病的发生发展具有始动和促进作用。许多冠状动脉事件的发生并非仅与冠状动脉机械性狭窄的程度相关,还与冠状动脉内皮功能障碍密切相关。最近有关冠状动脉血流的研究显示,即使冠状动脉造影显示血管光滑或仅有轻度硬化,但由于冠状动脉内皮功能障碍引起冠脉舒张不全,在需氧增加的情况下,同样引起心肌缺血症状[2]。本研究尝试从改善动脉弹性的角度,探索经典抗缺血药物硝酸酯在老年女性冠心病中的使用价值。
PWV、PP是反映大动脉弹性功能的重要指标。大动脉弹性减退使PWV增快, 反射波抵达中心大动脉的时相从舒张期提前到收缩期,导致迟发的收缩期波峰出现,收缩压升高,而舒张压下降,PP增大。大量循证医学证据表明,PP与心脑血管疾病间存在独立且显著的相关性。PP≥63mmHg患者的心肌梗塞、脑卒中发生率与病死率分别是PP≤46mmHg的2.6倍与4.3倍[3]。有学者对492例美籍日本人(平均年龄63.17±8.18岁) 进行长达十年的跟踪随访,研究证实[4],PWV是与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密切相关的一个重要指标,是评估70岁以上的高血压、终末期肾功能不全、高胰岛素血症及糖尿病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子[5]。日本学者在血压、血糖偏高但尚未达到高血压、糖尿病诊断标准的临界人群中所做的研究也显示,即使在这样的人群中,PWV增高也是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重要预测因素[6]。
本研究以PWV、PP作为评价动脉弹性功能的指标,排除了组间血糖、血脂、收缩压等危险因素及合并症、合并用药情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