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7年1月至2009年1月我们应用骨肽联合葡萄糖酸钙注射液治疗该症后疗效显著,现将临床效果分析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原发性骨质疏松患者56例,诊断标准参照“中国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试行”[1],本组均为绝经后妇女及70岁以上男性,临床主要症状是腰背痛或全身骨痛、活动受限,骨密度值与当时同性别的峰值骨密度(BMD)相比减少大于25%,排除肝、肾功能严重损害者,患者有内分泌代谢疾病(包括糖尿病、慢性风湿性、类风湿性关节炎、原发性骨肿瘤,恶性肿瘤骨转移等)。
1.2 分组 56例骨质疏松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8例,女性18例,男性10例,年龄(60~79)岁,平均年龄69.4岁,其中2例有陈旧性腰椎压缩性骨折病史;对照组女性16例,男性12例,年龄(58~76)岁,平均年龄67.6岁,其中2例有陈旧性股骨颈骨折病史。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骨密度(BMD)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口服非甾体消炎镇痛药物,同时每日服用钙尔奇D胶囊600mg,每2周肌肉注射维生素D 5mg,连用(6~8)周;治疗组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使用注射用骨肽50mg+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10%葡萄糖酸钙注射液20ml+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滴,1次/日,(15~30)天为1疗程,据病情应用(1~2)疗程。
1.4 观测指标 ①主要症状评分标准 无腰痛为0分;轻度:疼痛较轻,偶尔出现为1分;中度:时轻时重,反复发作但不影响生活为2分;重度:疼痛较重,持续痛,已影响正常生活为3分。治疗前后比较:降低2分为显效,降低1分为有效,降低0分为无效。②使用美国LUNAR公司DPX十型双能力X线骨密度仪,测定腰椎(L2~4)、左侧股骨颈的骨密度(BMD)以g/cm2表示。
1.5 疗效测定标准 显效:临床主要症状明显好转,骨密度值较前有所提高;有效:临床主要症状有所好转,骨密度值继续下降;无效:临床主要症状无好转,骨密度值继续下降。
1.6 统计方法 应用SPSS 11.0软件统计,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数据以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主要症状疗效比较 治疗组显效率、总有效率分别为35.7%和89.3%;而对照组分别为14.3%和64.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骨密度(BMD)改善比较 两组治疗前后BMD值测定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均为P<0.0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2.3 不良反应 治疗组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对照组28例中有5例出现胃痛,改饭后服用症状缓解;两组用药前后肝、肾功能,血、尿常规均未见异常。
3. 讨论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自然发生的一种生理过程的退行性骨骼疾病,其骨吸收大于形成,骨重建呈负平衡,因此发生骨量减少,骨的微观结构破坏,骨的脆性增加,最终导致骨折以及致残的严重后果。临床可见腰背痛、全身骨痛、活动受限等症状。缺钙是引起该病的主要原因之一:绝经后雌激素减少和老龄均出现钙吸收减少和尿钙排量增加,骨吸收有所增加,故应较成年期及时补充更多的钙剂,以预防或延缓骨量的丢失,且摄入钙剂对增加骨量或骨折均有作用[2];注射用骨肽主要成分为多肽类骨代谢因子和有机钙、磷微量元素等,可调节骨代谢,刺激成骨细胞增殖,促进新骨形成,以及调节钙、磷代谢,增加骨钙沉积;葡萄糖酸钙注射液溶解度高,易吸收,静脉给药后能很快被机体利用,迅速改善机体的缺钙状况,增强老年人的骨骼强度,预防骨折及其他并发症发生。两药联用,患者骨痛症状明显好转。另外骨密度(BMD)是目前诊断骨质疏松的主要指标,经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骨密度(BMD)有所提高,且用药前后血、尿常规及肝、肾功能未见异常,证明注射用骨肽联合葡萄糖酸钙注射液治疗骨质疏松安全、有效。
【参考文献】
1 刘忠厚,杨定焯,朱汉民,等.中国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试行)[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1999,5(1):13.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