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血管外科发展现状及趋势 |
|
张柏根
血管外科是临床外科中年轻的学科,虽然用血管壁全层缝合法重建血流通路见于19世纪末, 而在近40多年才有了迅速的发展。我国血管外科作为独立学科发展的历史更短,但普及迅 速,在诊断、治疗、基础研究等方面,都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现将发展概况,主要趋势, 分述如下。
一、发展概况及地位
60年代末,随着血管外科技术的成熟,X线设备更新和血管造影技术的逐步完善,以及无损 伤血管缝线和多种人工血管相继研制成功,许多沿用至今的手术方法,如Fogarty导管取栓 术、多种动脉和静脉旁路转流术等,推动了血管外科的发展。80年代,在静脉疾病,由于 下肢深静脉瓣膜关闭功能不全概念的提出,下肢深静脉瓣膜重建术的倡用,布加综合征 (Budd-Chiari syndrome)手术经验的积累,静脉外科快速发展并推广。在动脉疾病,高新 技术的多项成就及其在血管外科中的应用,如CT、DSA、MRI、Doppler、血管镜及动脉插管 和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PTA)技术的进步,不仅大大提高动脉疾病的诊断水平,而且介入治 疗正成为血管病治疗学中的重要分支。进入90年代,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及基因工程 的崛起和渗透,推进了血管病分子水平的基础研究及开始引入基因治疗的新阶段。
血管外科在现代外科学中的重要地位,可以从下列两方面看出。
首先,血管疾病有着相当高的发病率及致残率,不容忽视。由动脉阻塞引起的动脉缺血性 疾病,与心脑血管病有着共同的与发病相关的危险因素: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吸 烟、缺少锻炼以及人口老龄化。这些危险因素继续朝着不利于疾病控制的方向发展。统计 表明:严重心血管病患者中,75%以上伴有周围动脉阻塞;在60岁以上的人群中,由外周动 脉阻塞引起的慢性下肢动脉缺血发生率为17%~20%;截肢率高达5%以上,吸烟尤其合并糖尿 病时超过20%。静脉病的发生率则为动脉病的10倍。由作者单位:200001 上海第二医科大 学附属仁济医院血管外科此可见,在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血管疾病是严重危害生存质量 与生命的疾病。因而,血管外科将不容置疑地在医学和社会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第二, 早期的血管外科归属于大外科范畴,并根据疾病累及的脏器分别列入外科各分科。鉴于血 管疾病对生命及健康的重要性,以及诊断和治疗中的特殊性,在世界医学发展史中,血管 外科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与此相应的学术机构及专业刊物先后问世。80年代以来,我 国血管外科以独立科或专业组的形式,不断出现在学术会议或刊物上。1987年,中华医 学会召开了第一次全国周围血管疾病学术会,并于1993年组建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血管外 科学组,至1997年已召开4届全国学术研讨会。1994年,我国成为亚洲血管外科协会创始 成员国之一,第三届亚洲血管外科学术会将于明年在我国举行。这不仅标志着我国血管外 科的发展及其在医学领域中的地位得到明确,亦体现了我国血管外科正朝着与国际水平接 近而努力。
二、临床研究进展
1.静脉外科:自从“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关闭不全”被提出及认可以来,对下 肢静脉曲张的病因及治疗有了新的观念。即:多数静脉曲张患者起因于深静脉管径扩大、 瓣膜相对短小造成的关闭不全,多种瓣膜重建术已在临床应用。主要术式有:股静脉壁环 形缩窄术、直视下股静脉瓣膜成形术、带瓣膜静脉段游离移植术及静脉外瓣膜替代术。 当前需要有完整资料,有大宗病例组,经过远期随访和综合分析以求确定:(1)施行深静 脉瓣膜重建术的适应证,避免随意性及滥用;(2)通过长期随访及客观检查获得远期效果 ,并与传统的曲张静脉高位结扎和剥脱术作出比较。 深静脉血栓形成并非少见病,近期 的临床研究业已证实:血栓形成后的深静脉,将由早期的闭塞状态逐步向部分再通直至完 全再通演变,发展成难以处理的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使患肢长期处于病废状态。随 着近年来高效溶纤药物的出现,为治疗提供了新的手段,但下列问题仍有待统一或克服: (1)对于急性期的患者,卧[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多普勒波形的临床分析 下一个医学论文: 葛洪的美学思想及对中医美容学的贡献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