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多普勒波形的临床分析 |
|
究国外早有报道[1,2],国内报道则较少[3]。我们用连续方 向性多普勒超声对正常人和动脉闭塞性病变患者下肢动脉血流波形进行了检测分析,报告 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正常组60例120条下肢,男42例,女18例;年龄20~70岁, 平均年龄52岁。病变组46例66条病变下肢,其中双下肢病变者20例,单下肢病变 者26例,年龄22~72岁,平均年龄55.5岁。所有患者均先经多普勒超声血流检测 ,然后行下肢动脉
作者单位:100034 北京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外科造影,根据动脉闭塞或狭窄(>50%) 部位的不同,将其分为三组,Ⅰ组:病变位于髂动脉段(36条/24例);Ⅱ组:病变位 于股段(22条/16例);Ⅲ组:髂、股、联合病变(8条/6例)。
检测方法:仪器使用LCD-1型连续方向性多普勒超声血流仪和SC-16型光线记录示 波器,探头频率为5MHz。受检者先取仰卧位分别对下肢的股总、股浅、胫后和足背动脉 进行探测、然后再取俯卧位,小腿垫枕稍抬高,探测动脉。探头取向心方向,与被探血管 保持45°为佳。根据探测听到的血流声和显示的血流波形适当移动探头,改变探测角度,待 得到最大血流信号时即刻对正向波、反向波及综合波同时进行记录。分别对正向波峰速(P FV)、反向波峰速(PRV)、正向波的加速时间(AT)和减速时间(DT)进行测量( 附图)。 AT的起点以流速曲线骤升之处为标志,AT的止点和DT的起点以正向波峰顶点的 垂线与时间基线的交点为标志,DT的止点以峰速下降曲线与时间基线的交点为标志。
统计方法:所得数据以±s表示,组间及节段间比较采用多组间秩和检验,本组资料统计 学分析在SPSS/PC统计软件包上完成。
结果
正常组和病变组下肢动脉血流波峰速值与时间如表1,2所示。正常人下肢动脉由近到远 血流波的PFV和PRV逐渐减弱,其正向波的AT和DT逐渐缩短。远心端各点的PFV、 PRV、AT和DT测值与近心端测值相比,其比值均<1.0(P<0.01)。病变组(Ⅰ组 、Ⅱ组、Ⅲ组)PFV和PRV均低于正常组(P<0.01),而AT和DT均长于正常组 (P<0.01)。当动脉某一段出现狭窄或闭塞(有侧支循环形成)时,远心端与近心端动脉 血流波DT的比值>1.0,病变组的测值与动脉造影的结果对照发现,多普勒超声定位诊断的 符合率为91%(60/66)。
PFV:正向波峰速;AT-加速时间
PRV:反向波峰速;DT-减速时间
附图 股动脉血流波形分析示意图
表1 正常人和动脉闭塞性疾病患者下肢动脉血流波峰速值(cm/sec,±s)
波峰速值 肢数 股总动脉 股浅动脉 动脉 胫后动脉 足背动脉 正向波峰速值 正常组 120 39.2±6.8 33.9±4.8 28.8±4.1 25.1±4.3 23.1±4.2 病变组 66 19.4±5.6 12.7±6.8 12.4±5.1 9.2±3.0 7.4±4.0 Ⅰ组 36 17.7±3.7 15.9±3.4 14.4±3.1 9.6±4.0 8.2±4.1 Ⅱ组 22 24.0±4.6 7.7±7.9 8.8±6.5 9.5±2.8 6.9±3.8
上一页 [1] [2] 上一个医学论文: 超声血管造影在周围血管闭塞性疾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下一个医学论文: 我国血管外科发展现状及趋势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