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7例肾动脉水平以下腹主动脉瘤手术治疗经验 |
|
初步诊断,50例经腹主 动脉造影确诊。从1987年以来的164例由B超和CT确诊,其中8例因B超或CT不能确定动脉瘤上 界与肾动脉关系,5例行动脉造影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3例经MRA明确了两者的关系。
手术方式:本组均采用动脉瘤切除人造血管移植。术中确定动脉瘤位于髂动脉分叉处以 上18例,采用直型人造血管移植;动脉瘤同时累及一侧或两侧髂动脉者分别为151例和68例 (同时累及两侧髂内动脉61例),采用分叉型人造血管行主-髂(股)动脉移植。移植人造血管 种类:真丝人造血管61例,涤纶血管11例,丝涤交织血管7例,Gore-Tex人造血管(美国Gore 公司产)158例。233例术中结扎肠系膜下动脉,在确定乙状结肠血供良好时才关腹,4例因乙 状结肠供血不良而将肠系膜下动脉移植至人造血管。
手术并发症:本组因急性肾功能衰竭死亡4例,急性心肌梗塞3例,呼吸衰竭2例,总手 术死亡率3.8%。术后吻合口出血需再次手术者3例,十二指肠梗阻4例,乙状结肠缺血4例,均 经非手术治疗痊愈。术后发生吻合口动脉瘤19例,发生于手术后2周至12年(平均5年)。
随访结果:本组237例患者除10例失访外,每年进行B超或CT检查随访,随访时间平均为 2年,半年以上40例。现存活183例,死亡44例,其中35例因心肌梗塞、脑血管意外等与手术 无关的疾病死亡,9例因吻合口动脉瘤或动脉瘤破裂大出血死亡。术后5年生存率为74.4%, 10年生存率69.9%。
讨论
1.腹主动脉瘤诊断问题:腹主动脉瘤患者常主诉有腹块、检查腹部时有搏动性肿块或伴有 震颤和杂音,临床诊断不难。腹主动脉瘤95%以上位于肾动脉以下,诊断腹主动脉瘤的关键是 确定上界与肾动脉关系。当累及肾动脉或腹主动脉其他分支如腹腔干和肠系膜上动脉,与肾 动脉水平以下腹主动脉瘤相比,在手术指征、术前准备、手术技术和手术结果方面都有很大 差别。因此术前明确动脉瘤上界与肾动脉的间距至关重要。检查患者发现腹主动脉瘤上界和 肋弓之间可容纳二横指,一般提示动脉瘤位于肾动脉以下。随着影像诊断技术发展,通过B型 超声和腹部CT在肾动脉水平附近的薄层扫描(或螺旋CT动脉造影),95%以上的患者可确定动脉 瘤上界与肾动脉的间距。如仍不能明确或动脉瘤向左或向右膨胀隆起向上,而造成肾动脉与 瘤上界间的主动脉向左或向右扭曲(根据我们的经验绝大多数向左侧扭曲),体检发现腹主动 脉瘤上界高达肋弓,CT片上可产生“双主动脉瘤征”,则可采用MRA检查,这在明确动脉瘤与 肾动脉关系方面具有独特优点。只有在这些检查仍不能确定患者所伴高血压及肾功能损害等 症状的诱因是否为肾动脉狭窄时,才考虑做主动脉造影或DSA[1]。本组在前26年行腹主动 脉瘤切除的73例中,50例进行腹主动脉造影。居于认识进步和影像技术发展,近9年的164例 仅5例需行腹主动脉造影或DSA。
2.手术操作技术的某些改进[2,3]:近年来,通过不断临床实践,手术操作得到不 断完善和标准化,主要有: (1)传统的控制腹主动脉瘤近端主动脉,是将其周径完全游离解剖,用Satinsky主动脉
上一页 [1] [2] 上一个医学论文: 颅外颈动脉瘤的外科治疗分析 下一个医学论文: 左髂总静脉狭窄与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