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血管内血栓的介入性局部溶栓治疗效果显著。 |
|
亦按本 法注药溶栓。本组尿激酶总量为30~80万U,平均38万U。同时经导管向动脉内推注肝素 0.5mg/kg体重,每2小时检查一次出凝血时间及凝血酶元时间。
结果
本组18例血管内插管局部溶栓治疗的成功率为88.9%(16/18)。经造影证实血管完全开通 者14例(77.8%),包括因介入治疗引起的急性动脉血栓9例,大脑前动脉血栓3例,大脑 中动脉血栓1例及左颈内动脉C1段血栓1例,均为急性血栓(图1~3)。部分开通并残留不 同程度的固定性管腔狭窄2例(11.1%),一例为肾病综合征引起左肾静脉血栓,经肾动脉 及肾静脉同时插入导管溶栓后,管腔部分开通。另一例为肾病综合征引起右髂-股-动脉血 栓,经溶栓治疗后,血管腔部分开通,其远端血管均可顺行充盈,部分有侧支循环形成 (图4~6)。无效2例,表现为阻塞部位无变化,均为风心病引起的左肾动脉血栓。本组 平均溶栓时间2.8 小时,溶栓前血管造影显示25条血管呈截断状阻塞,其中2例肾动脉血栓 时间≥1周,左肾静脉血栓时间>30天。肾病综合征引起的左髂-股-动脉血栓≥72小时。 脑梗塞5例≤5小时。9例医源性动脉血栓均在0.5~3小时之间。18例中除2例肾动脉血 栓溶栓治疗无效患肾切除外,其余16例随访3~48个月,主要症状和体征均明显改善, 表现为远端动脉恢复较有力搏动,下肢浅静脉恢复充盈,皮肤温度和颜色明显改善,肾区痛 及蛋白尿逐渐消失,神经系统表现为语言表达能力及肢体功能的好转和恢复。无一例出现并 发症。
讨论
1972年Dotter[1]首先提出经动脉插管施行溶栓,但直到80年代该项技术才得到临床应 用,其成功率在92%以上[2]。据文献报道选择性血管内溶栓的方法[2~8]有多种,如: 血栓内渐进性溶栓,血栓全段同时溶栓,高浓度的药物团注溶栓及脉冲-喷射溶栓等,其成 功率在92%~100%之间。
渐进性脉冲-喷射溶栓是近10年来倍受推崇的溶栓方法。使用该方法的指征是,导丝导 管能够贯通血栓闭塞部位,或能够进入血栓内一段距离。其特点是自多孔脉冲-喷射出的高 浓度尿激酶,能渗透到血栓内4mm范围,使药物持续保留在血栓内,增加了药物与血栓的接 触面积,血栓块浸润在溶栓药物液体中,加快了溶栓速度[3~5]。本组大多采用渐进性 脉冲-喷射溶栓术,笔者就有关问题进行如下探讨。
导丝、导管位置:导丝通过血栓闭塞段血管后,置换5F侧孔导管,将侧孔段完全埋入血 栓中,使不同层面血栓同时受浸润,以增加渗透接触面积。若同时使用灌注导丝,可把灌注 导丝插入血栓闭塞部位远端,同时进行脉冲-喷射注药。若导丝难以通过血栓闭塞部位,则 留置导管在血栓闭塞部位近端进行灌药溶栓,但效果较差。在血栓溶解后,把导管进一步 深入到残留血栓中,连续进行灌注。对于小腿及足部缺血的患者,导管应放置在动脉远端
上一页 [1] [2] 上一个医学论文: 应用自体静脉做动脉重建时血管内皮细胞早期动态变化的研究 下一个医学论文: 腹膜后肿瘤手术并下腔静脉及肾静脉切除与重建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