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胫骨髁骨折的手术治疗 |
|
补。7例中Ⅱ型骨折2例,Ⅲ型骨折5例,原始均无合并半月板及韧带损伤。手术采用支撑钢板固定加植骨5例,单纯植骨2例。术后使用CPM 4例,自己练习活动2例,石膏固定1例。本组其余病例均采用膝侧方(内或外)切口暴露膝关节及骨折端。各类型骨折内固定及植骨情况见表2。 支持钢板包括:T板和L板共45例,占48.4%。
表1 半月板损伤类型及治疗方法(例)
项 目 前角 边缘游离 桶柄式 体部横断 夹入骨折内 切除 修补 切除 修补 切除 修补 切除 修补 切除 修补 外侧半月板 7 9 14 7 1 3 1 0 7 1 内侧半月板 4 7 3 3 0 0 0 0 0 0
表2 各类型骨折内固定及植骨情况(例)
项 目 Ⅰ Ⅱ Ⅲ Ⅳ Ⅴ Ⅵ T板 1 9 2 7 10 4 L板 1 6 3 2 0 0 双T板 0 1 0 0 1 0 T+直板 0 0 0 0 2 0 T+松质骨钉 0 2 1 2 4 0 骨栓+直板 1 0 1 0 2 0 松质骨钉 7 8 2 2 2 5 纯植骨 0 0 4 0 1 0 内固定+植骨 0 18 8 6 13 3
复合固定包括:双T板、T板加直钢板、T板加松质骨螺丝钉、骨栓加直钢板,共17例,占18.3%。压缩骨折复位后骨缺损区植骨48次,占52%,髂骨植骨25次,人工骨植骨22次,异体骨1次。本组术后所有患者在术区均放置引流管,24~48小时后去除。1~3天开始使用CPM者30例,石膏外固定6周者32例,自己练习活动者30例。 3.结果:本组92例中87例(88个骨折)获随访。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18.6个月。按Rasmussen标准[5],本组优73例(74个骨折)(84%),良7例(8%),差7例(8%),优良者占92%(表3)。
表3 各型胫骨骨折的治疗结果(例)
项目 Ⅰ Ⅱ Ⅲ Ⅳ Ⅴ Ⅵ 优 11 19 11 11 16 6 良 0 2 1 1 2 1 可 0 0 0 0 0 0 差 0 2 0 1 2 2
讨 论
近年来,对于有移位的胫骨髁骨折采用手术治疗日趋得到认同。Lachiewicz和Funcik[6]认为胫骨平台骨折手术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的条件是:(1)解剖复位;(2)采用螺钉和支撑钢板双髁坚强内固定;(3)塌陷骨折复位后植骨。Blokker等[7]也认为,内固定加植骨的结果优于单独内固定或单独植骨的结果。 本组优良率较高(92%),这与内固定技术的提高以及早期功能练习有关。另外,也与本组病例青壮年多(69例,占75%)有关。这对膝关节早期活动以及患者各种功能恢复起到了积极作用。 本组有7例为差。分析其原因,主要有:(1)内固定不良:本组有2例Ⅱ型、1例Ⅳ型劈裂压缩骨折只用松质骨螺钉固定,2例Ⅴ型双髁骨折和2例Ⅵ型骨折仅单侧使用T板固定,固定不够牢固。此外,7例中有6例未植骨,不能有效的维持骨折复位,使骨折再移位。X线片显示骨折畸形愈合,使膝关节骨性结构改变,导致1例内翻不稳定,6例外翻不稳定。(2)石膏外固定:7例中有6例术后采用石膏外固定,导致膝关节功能受限(伸直0~10度,活动范围<90度)。(3)骨质疏松:Ⅵ型2例年纪较大(54岁),其中1例合并糖尿病,是结果差者中唯一行髂骨植骨、术后使用CPM者。X线显示明显骨质疏松,术后半年因膝关节严重疼痛,伸屈活动受限(20~60度)而取出已松动的内固定。
上一页 [1] [2] 上一个医学论文: 股骨远端疲劳骨折误诊教训 下一个医学论文: 应用自体静脉做动脉重建时血管内皮细胞早期动态变化的研究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