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全自动电动麻醉机进行低流量麻醉的临床观察 |
|
效果。
资料与方法
选择ASAⅠ~Ⅱ级择期手术病人,随机分成两组:高流量组4 L.min-1(20例),低流量组0.8 L.min-1(28例)。病人一般情况见表1。其中食管癌8例,肺占位病变20例,胸骨后甲状腺肿瘤2例,纵隔肿瘤6例,胸椎结核2例,肺动脉瓣狭窄及动脉导管关闭不全10例。 术前用药 安定0.1mg.kg-1、阿托品0.01mg.kg-1肌注。麻醉诱导:麻醉机预热30分钟进行密封性测试后充分面罩吸氧,静注安定0.2mg.kg-1、琥珀酰胆碱0.2mg.kg-1、芬太尼0.1~0.2μg.kg-1、依托咪酯0.2mg.kg-1、潘库溴铵0.05~0.01mg.kg-1,插管后10分钟两组病人均给予新鲜气体流量为6L.min-1(O2 2 L.min-1,N2O 4 L.min-1),异氟醚浓度为1.5%~2.0%。麻醉维持:诱导后10分钟高流量组流量改为4 L.min-1(O2 2 L.min-1,N2O 2 L.min-1),低流量组流量为0.8L.min-1(O2 0.4 L.min-1,N2O 0.4 L.min-1),麻醉过程中始终保持流量固定。根据麻醉深度调整异氟醚浓度,间断注入芬太尼和潘库溴铵,维持镇痛和肌松,保持呼吸频率为10~12次.min-1,潮气量8~10ml.kg-1.min-1,根据吸气CO2浓度监测更换钠石灰(吸气CO2浓度>1.0%)。高流量组与低流量组分别于手术结束前5~10分钟,10~25分钟停止输入异氟醚,此时新鲜气体流量不变。拔管前5分钟关闭N2O。用6 L.min-1 O2排冲系统。术中监测:术中用芬兰产Capnomac Datex AS/3多功能气体监测仪和Eas 9010自身监测系统同时,同项目监测并记录各气体在环路中的吸气、呼气浓度[N2O、O2、CO2、异氟醚(Iso)]及术中血压、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 数据处理 (1)将两系统所测得的值进行相关分析;(2)记录两种麻醉方法异氟醚消耗量(麻醉前、后蒸发器内麻醉药物差值);(3)根据麻醉时间,计算每组氧气、N2O预计消耗量(按以下公式公算)。高流量组:O2消耗=2×20+2×(麻醉时间-5)+6×5,N2O消耗=4×20+2×(麻醉时间-5);低流量组:O2消耗=2×20+0.4×(麻醉时间-5)+6×5,N2O消耗=4×20+0.4×(麻醉时间-5);(4)记录钠石灰用量及所用时间,比较两组麻醉每小时钠石灰消耗量;(5)记录麻醉各阶段(麻醉后10、20、40、60、120、180分钟)环路内麻醉气体浓度,绘制各气体浓度-时间曲线
结果
1.两组的一般情况指标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一般情况
分组 年龄(岁) 性别(男:女) 体重(kg) 麻醉时间 (min) 低流量组(28例) 高流量组(20例) 48±18 45±14 18:12 12:6 54±12 61±14 258±96 265±84
2.低流量组与高流量组比较 (1)吸气氧浓度的变化(图1):低流量吸气氧浓度于麻醉后,10分钟迅速下降,20分钟后逐渐上升,40分钟后继续下降,60分钟后逐渐下降,120分钟平均为40%,180分钟平均为36%,180分后氧浓度较为稳定,麻醉过程中氧浓度始终高于32%。高流量组麻醉后,10分钟后迅速下降,20分钟后逐渐上升,40分钟后逐渐下降,120分钟后降至40%,180分钟后降至38%,180分钟以后浓度维持不变。
图1 低流量组与高流量组吸气氧浓度的变化
(2)吸气N2O浓度变化(图2);低流量麻醉10分钟后N2O浓度迅速上升,20分钟后继续上升,30分钟后稍有下降,40分钟后逐渐上升,60分钟后继续上升,120分钟平均为57%,180分钟后平均为59%。高流量组10分钟迅速上升,麻醉后20分钟N2O浓度逐渐下渐,40分钟后稍有上升,120分钟后至56%,180分钟后升至60%。
上一页 [1] [2] 上一个医学论文: 硬膜外阻滞时罗哌卡因和布比卡因的药代动力学 下一个医学论文: 异丙酚对心内直视手术病人颅内血浆兴奋性氨基酸水平的影响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