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硬膜外阻滞时罗哌卡因和布比卡因的药代动力学 |
|
选择14例ASAⅠ~Ⅱ级择期下腹部手术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每组7例)。罗哌卡因组为女性,年龄37~57(44±7)岁,体重50~66(58±6)kg。布比卡因组男3例、女4例,年龄27~54(37±9)岁,体重54~71(60±7)kg。二组病人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 硬膜外阻滞采用连续导管,穿刺部位T11~L3,向上置入导管3~4cm。确认其不在蛛网膜下腔后,在5分钟内分别注入不含肾上腺素的1%罗哌卡因2.0mg/kg或0.75%布比卡因2.0mg/kg。在注药后不再追加罗哌卡因或布比卡因,术中需要时,可静脉给予安定10mg(和)或哌替啶、异丙嗪合剂1~2ml,必要时给予麻黄碱15mg。 于注入罗哌卡因或布比卡因0、10、20、30、40、50、60、90、120、150分钟时经桡动脉采取血样,用气相色谱法测定血浆中罗哌卡因和布比卡因浓度[1,2]。 本试验所得罗哌卡因和布比卡因血药浓度数据用中国药理学会数学药理专业委员会编制的3P87药代动力学程序模拟药时曲线,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 数据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数据采用t检验处理,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结果
硬膜外腔注入罗哌卡因或布比卡因后血浆药物浓度达到峰值时间分别为30~50分钟和20~30分钟,峰值浓度分别为(1.06±0.25)mg/L和(1.44±0.28)mg/L,平均血药浓度-时间曲线见图1。罗派卡因和布比卡因的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见表1。
图1 血药浓度-时间曲线
表1 药代动力学参数(±s)
罗哌卡因组 (例数=7) 布比卡因组 (例数=7) t1/2ka(h) 0.22±0.05 0.14±0.04 t1/2 α(h) 0.34±0.13 0.29±0.11 t1/2 β(h) 1.7±0.45 2.8±0.5* T(Peak)(h) 0.51±0.12 0.47±0.10 C(max)(mg.L-1) 1.06±0.25 1.44±0.28 AUC(mg.L-1.h-1) 2.6±1.2 5.2±2.2* CL(ml.min-1) 757±189 382±105* Vd(L) 114±34 93±27
与布比卡因组,*P<0.05 讨论
虽罗哌卡因化学结构为纯S-对映体,布比卡因为消旋混合体,但它们同属酰胺类局麻药,且理化特性较为相似(分子量324~328,熔点258℃~270℃,离解常数均为8.1,溶解度均为54mg/ml),因此我们用测定布比卡因血药浓度的气相色谱法,对罗哌卡因的血药浓度进行了测定。本法血浆中罗哌卡因的检测下限为0.1mg/L,线性范围为0.1~10.0mg/L,r=0.9950,n=8。罗哌卡因5种不同血药浓度的平均回收率为(98.6±2.51)%,日内、日间变异系数分别为3.20%和4.72%,n=6。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重复性好,误差小,能满足经硬膜外腔给药的罗哌卡因药代动力学研究的要求。 本文结果表明,硬膜外腔注药后,罗哌卡因和布比卡因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符合二室模型,并按一级速率过程进行消除。罗哌卡因和布比卡因的吸收半衰期(t1/2α)分别为(0.22±0.05)小时和(0.14±0.04)小时,达峰时间(Tpaeak)分别为(0.51±0.12)小时和(0.47±0.10)小时,峰浓度(Cmax)分别为(1.06±0.25)mg.L-1和(1.44±0.28)mg.L-1。
上一页 [1] [2] 上一个医学论文: 两种麻醉方法对腹腔镜气腹的血液动力学和应激反应变化的作用 下一个医学论文: 用全自动电动麻醉机进行低流量麻醉的临床观察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