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尿道内切开术治疗尿道狭窄的疗效观察 |
|
杜斌
[关键词] 尿道狭窄; 尿道内切开术 [中图分类号] R69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6483(2000)04-0254-02
尿道狭窄是泌尿外科常见病,治疗方法较多,包括尿道扩张术、尿道成形术、尿道内支架及尿道内切开术等。目前对于各种治疗方法适应证的选择尚无统一意见。尿道内切开术一般认为是一种简单、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法,但对于复杂性尿道狭窄及尿道闭锁者,存在技术上操作困难且单纯切开长期疗效不满意的缺点。自1990年11月至1995年11月,我们对45例尿道狭窄患者行尿道内切开术,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本组45例,年龄18~60岁,平均45岁。医源性狭窄5例,感染性狭窄14例,外伤性狭窄26例。狭窄直径大于F15者20例,小于F15者25例。狭窄段长度小于1 cm者30例,大于1 cm者15例,平均狭窄段长度为1、6 cm。单纯性狭窄40例,多发性狭窄5例。术前尿流率为0~14 ml/s,平均6.8 ml/s。 术前均行逆行及排尿性尿道造影、尿流率测定和尿细菌培养,并发感染者术前应用抗生素治疗,控制感染,无感染者术前1 d预防性应用抗生素。 硬膜外麻醉下用F20尿道冷刀在12、3、6或9点位置行直视下尿道内切开,一般在12点位置切开,再根据局部瘢痕情况作3、6、9点位放射状切开,切开点的选择以能切开瘢痕产生直接通道,同时不损伤海绵体为原则。术后留置F18~20硅胶导尿管,根据狭窄情况保留3~14 d。拔管后嘱患者多饮水,强有力的大容量排尿能使尿道完全张开,利于尿道粘膜再生。 手术成功共25例,总成功率为55%。狭窄直径大于F15者16例(80%),小于F15者成功9例(36%);狭窄段小于1 cm者成功22例(73%),狭窄段大于1 cm成功者3例(20%);单纯性狭窄成功者24例(60%),多发性狭窄者成功1例(20%)。 本组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60个月,平均22个月,随访期间不行尿道检查,前3个月每月测尿流率1次,第3~12个月每3个月测尿流率1次,第2年每6个月测尿流率1次,2年后每年测尿流率1次。最大尿流率小于15 ml/s时行膀胱尿道造影,以排除狭窄复发。 本组45例中有25例患者发现最大尿流率小于15 ml/s,行尿路造影,其中23例患者发生再狭窄,2例患者经检查证实为前列腺增生症,原狭窄处影像学显示正常。1年内复发14例(60.8%),1~2年内复发5例(21.7%),2~3年内复发2例(8.7%)。20例再次行尿道内切开术,仅3例取得较好疗效,6例曾行3次尿道内切开术者和3例曾行4次尿道内切开术者均复发。对复发者采取其他治疗措施,如开放手术、尿道内支架或定期尿道扩张等,多数病人最大尿流率可维持在10~15 ml/s之间。
讨 论
目前所报道的尿道内切开术成功率差别较大,原因之一是疗效的评价标准不一,有的根据病人的主观感觉评价,有的则根据最大尿流率予以评判,且判定治疗失败的最大尿流率值不一致。我们把最大尿流率15 ml/s定为治疗失败的标准,有利于及时发现有临床意义的复发。随访时间的长短对成功率评估也有影响,本组病人中,14例的再狭窄发生在术后1年内,5例复发在术后1~2年内,2年以后复发4例。所以,仅以最大尿流率15 ml/s作为评价疗效的标准时,成功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最短随访时间。 部分作者在决定最后疗效前通常多次的尿道内切开术,根据我们的结果,多次切开仅能取得症状的暂时缓解。 在选择尿道内切开术作为尿道狭窄治疗方法时,应考虑狭窄的长度、数目及直径等因素,单纯性狭窄、狭窄的长度小于1 cm及狭窄直径大于F15者行尿道内切开术疗效较好,对这类病人,尿道内切开术可作为首选疗法。 在多数情况下,医生及患者均倾向于选择创伤性小的方法,如尿道内切开术等,这些操作可以重复进行,能取得短期疗效,但容易产生狭窄得到控制的错误感觉,妨碍了一些疗效较好但创伤性相对较大的疗法的应用,如尿道支架及开放手术等。严重的复杂性尿道狭窄,反复切开难以取得满意疗效,还可能加重尿道周围纤维化,给进一步治疗带来困难。所以,我们认为简单的尿道狭窄可以首选尿道内切开术,但二次尿道内切开失败后最好采取其他的治疗方法。
[作者简介]杜斌(1964-),男,副主任医师。 杜斌(河南省濮阳市人民医院泌尿外科 457000)
[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小切口开胸术治疗肺部疾病30例体会 下一个医学论文: 1例腹部巨大肿瘤切除术后护理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