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T胶关闭手术切口46例分析 |
|
任建军 田清明 武建林 钱敏 谢仕刚 龙毅 易丙奎
[关键词] ZT胶; 手术; 切口 [中图分类号] R6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6483(2000)04-0255-02
采用ZT胶关闭手术切口其突出的特点是留下疤痕轻微,术后不需拆线,使用方法简便。我们于1998~1999年,采用ZT胶关闭手术切口46例,并与丝线关闭的61例比较,表明ZT胶关闭切口的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一、一般资料 对普外科常规首次手术患者分别使用两种方法。使用ZT胶法的患者46例,男性17例,女性29例,年龄16~64岁。丝线法61例,男性25例,女性36例,年龄16~65岁。 二、手术种类及切口 手术种类见表1。ZT胶粘合法为竖切口5例,斜切口39例,横切口2例,切口长3~22 cm。丝线法为竖切口8例,斜切口50例,横切口3例,切口长4~21 cm。
表1 ZT胶与丝线关闭的手术种类及例数
手术种类 ZT胶关闭例数(%) 丝线关闭例数(%) 胆道手术 24 29 阑尾炎手术 9 12 斜疝手术 3 6 甲状腺手术 2 3 乳腺手术 3 3 直肠癌手术 3 4 腹部外伤手术 1 2 消化性溃疡手术 1 2
三、方法 丝线关闭法为常规方法。ZT胶粘合法,对皮肤下各层处理与丝线法同。对皮肤层,先作清洁处理,待皮肤表面干燥后,用有齿镊将二皮肤切缘对合好,沿切口均匀涂上ZT胶,待干燥成膜后即可。对于切口长,有张力的切口可用无菌创可贴作减张,然后包扎。 术后观察切口情况,并与丝线关闭切口比较。3个月后观察测量疤痕,亦与丝线法者比较。对观察所获资料综合分析。 四、结果 创口早期反应:46例ZT胶粘合法的创口均良好粘合,无1例分离;丝线法61例中,拆线后有1例局部分离。ZT胶粘合法创口的红肿反应不明显;而丝线法的创口及缝线周围有不同程度的红肿反应。 切口感染情况:ZT胶粘合法中未发现切口感染;丝线法中切口感染2例。 切口瘢痕:瘢痕评定标准:切口线瘢痕宽度<1.5mm为优;1.5~2 mm为中;>2 mm为差。术后5个月随访,ZT胶组优30例,中14例,差2例;丝线组优10例,中41例,差10例。ZT胶粘合法完全避免了蜈蚣虫样瘢痕形态。 讨 论
对切口粘合剂的研究使用已有百余年的历史。现ZT胶粘合法已逐步取代皮肤缝合法。ZT胶主要成分为α-氰基丙烯酸正辛脂,具有遇组织、血液等带阴离子物质在数秒内固化成膜的特点。故切口涂ZT胶后,胶很快与切口渗出的组织液、血液结合而形成膜结构,其膜有较强的韧性,封固切口后使切口具备较强的抗张力度。我们对丝线缝合切口的动物实验研究发现,切口愈合最早的改变是二切缘间的纤维素及纤维结合蛋白膜的形成,发挥粘合作用,致使切口较快具有一定抗张度。并认为痂皮封固对维持抗张度也有一定作用。ZT胶的作用相当于创造了具有较强韧性的人工“血痂”,并保护了切缘间的纤维素性粘连。 本组46例ZT胶粘合关闭的切口效果理想。操作方法上,我们的体会是,重视清洁切口,切口要彻底止血,皮缘良好对合,张力要小,待皮肤表面干燥后涂ZT胶。二切缘良好对合十分重要,对合不良,ZT胶浸入切缘间会影响切口愈合。 本组结果表明,ZT胶粘合切口效果可靠,优于丝线关闭法,尤其留下瘢痕十分轻微,瘢痕轻微的原因,我们认为主要是ZT胶膜使切口迅速封固,使切口保持良好的密合状态,而且不存在组织对丝线的炎症反应,我们认为,ZT胶粘合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简介]任建军(1966-),男,主治医师。 任建军(贵州省铜仁地区医院外一科 554300) 田清明(贵州省铜仁地区医院外一科 554300) 武建林(贵州省铜仁地区医院外一科 554300) 钱敏(贵州省铜仁地区医院外一科 554300) 谢仕刚(贵州省铜仁地区医院外一科 554300) 龙毅(贵州省铜仁地区医院外一科 554300) 易丙奎(贵州省铜仁地区医院外一科 554300)
[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急性肠脂垂炎七例治疗体会 下一个医学论文: 小切口开胸术治疗肺部疾病30例体会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