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显示出血的病人中,DSA显示珠线征39例,不规则瘤样扩张2例,双腔征1例;3例CT显示无出血病人中,DSA显示近端瘤样扩张、远端椎动脉闭塞1例,两端瘤样扩张、中间狭窄1例,珠线征1例。
1.3 治疗经过 全麻后,采用Seldinger方法穿刺股动脉,置入6F鞘。将6F ENVOY导引导管置入责任椎动脉。术中选择球囊膨胀型支架BX (Cordis公司),AVES670 (Medtronic公司);自膨式支架Neuroform (Boston公司),LEO (Balt公司)。弹簧圈选择电解脱卸弹簧圈 (GDC) 和Hydrocoil系列水膨胀弹簧圈。
1.3.1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动脉瘤: 31例选择该项技术。术中支架置入后,夹层仍有显影,其中造影剂滞留27例。加弹簧圈栓塞后,动脉瘤致密填塞26例,大部填塞5例。其中1例在支架置入及弹簧圈填塞完毕后,弹簧圈尾部脱出支架,为防止血栓形成,在弹簧圈脱出位置再放1枚BX支架,将暴露的尾端压入血管壁。1例椎动脉夹层延续至基底动脉,小脑后下动脉 (PICA) 发自近端瘤样扩张处,在填塞近心端膨大过程中发现PICA血流减缓,因此终止填塞,而在动脉瘤远心端填入1枚GDC弹簧圈,夹层段共置入3个支架。
1.3.2 单纯支架置入: 共8例,其中3例采用LEO支架置入技术 (包括双支架重叠技术1例,单支架置入2例);4例采用Neuroform置入技术 (包括双支架重叠技术2例,单支架置入技术2例);1例采用BX双支架重叠技术。单纯支架置入后夹层仍显影,但夹层内血流减缓。
1.3.3 载瘤动脉闭塞: 共6例,其中5例采用夹层责任动脉单纯弹簧圈闭塞;1例行夹层段支架置入,支架内腔填塞弹簧圈以闭塞载瘤动脉。术后即刻造影显示:责任动脉均闭塞致密,夹层不显影。
上述所有病人术后即刻造影,受累侧PICA均血流通畅。
2 结果
本组术后无死亡病例。随访1~46个月,平均16.3个月。对44例复查DSA (1例单LEO支架置入者失访);病人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无再出血。26例支架辅助弹簧圈即刻致密栓塞的动脉瘤病人,均未再显影复发;而5例支架辅助弹簧圈即刻大部栓塞者中,血栓进一步形成而动脉瘤不显影3例,瘤体进一步缩小1例,瘤体扩大、复发1例。7例单纯支架置入病人中,1例单LEO支架置入者瘤体缩小,瘤腔中血栓形成;另1例LEO重叠支架置入者,影像学结果稳定,瘤体未见进展;2例Neuroform重叠支架置入者,影像结果稳定,瘤体未进一步发展;2例单Neuroform支架置入者,瘤体缩小,血栓形成;而1例BX双支架重叠置入者发生塌陷,椎动脉闭塞,但因其对侧代偿良好,未出现明显并发症。上述病人均未发现支架表面血管内膜形成。6例行载瘤动脉闭塞病人,责任动脉及瘤体均未显影;其中1例支架内腔填塞弹簧圈闭塞载瘤动脉病人,MR平扫显示瘤体缩小。
3 讨论
自发性VDA最常见的症状是一侧头痛和颈部疼痛;部分类似Wallenberg综合征或一侧延髓病变,出现眩晕、行走不稳、向病侧跌倒、吞咽困难和对侧痛温觉丧失等后循环缺血、梗死症状[1]。VDA的影像学诊断主要依赖MRA、CTA及DSA。DSA是目前诊断VDA的金标准,其典型表现包括:珠线征、双腔征 (内膜瓣)、动脉瘤样扩张[2]。
VDA的组织病理学和解剖学特征使其治疗成为一大挑战[3-4]。随着影像学、血管内栓塞材料学和技术的进步,血管内栓塞治疗VDA已成趋势。目前常用的栓塞技术有3种:
3.1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动脉瘤技术 该技术最早由Geremia等[5]提出。支架的置入为夹层动脉瘤塑造了一个人为的瘤颈,便于后续弹簧圈的置放,并可防止弹簧圈突入载瘤动脉。实际操作中我们发现:对于形状不规则、累及PICA或扩延至基底动脉的夹层动脉瘤,基于弹簧圈的固态特性,做到对所有夹层完全致密栓塞仍有很大难度,不能完全避免夹层动脉瘤的再出血可能。本组采用该技术31例,随访结果显示:致密栓塞是防止VDA术后复发的关键。
3.2 单纯支架置入技术 Lylyk等[6]通过随访单纯支架置入病人发现:其动脉瘤内有血栓形成。刘建民等[7]在动物实验研究中观察到:支架置入后,支架表面有血管内膜生长。但目前,该项技术仍存在支架网眼过大,置入后瘤腔内血流动力学改变不明显,支架表面内膜生长缓慢等不足。本组8例病人采用该项技术,术中即刻造影结果显示瘤腔仍显影,但血流速度均不同程度减缓;其中7例DSA随访结果显示:支架置入后造成了夹层瘤腔内血流动力学的改变。但该项技术对血管内膜化的影响,仍有待进一步随访。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