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脊髓型颈椎病手术治疗的远期疗效 |
|
脊髓型颈椎病是各种类型颈椎病中危害最严重的。该病是以椎间盘退变为基础,相邻椎体后缘骨赘形成导致脊髓压迫和(或)该节段的脊髓血供障碍。脊髓型颈椎病病因和发病机制十分复杂,迄今尚无统一认识;其发病和疾病过程也有各自的自然史。因此,诸多因素影响外科治疗效果。本文对185例术后随访5~15年的脊髓型颈椎病病例作系统回顾性研究,并对本病的手术时机、手术适应证的选择等进行讨论。
临床资料
一、年龄和性别
本组185例,男152例,女33例。年龄34~74岁,其中34~40岁12例,41~50岁62例,51~60岁85例,61~70岁23例,71~74岁3例。
二、发病和病程
无明显诱因缓慢发病88例,无诱因突然发病并迅速加重35例,轻度外伤后发病26例,劳累后逐渐发病23例,睡眠后发病13例。从发病至确诊时间最短18天,最长11年,平均17个月。其中18天~3个月33例,4~6个月52例,7~12个月34例,1~2年25例,3~4年14例,5~6年21例,6~11年6例。
三、影像学检查
(一)X线检查
本组常规拍摄颈椎正、侧位及伸、屈动态侧位片。颈椎退变为基本特征:生理弯曲减少或消失、椎间隙变窄。其中发育性椎管狭窄72例次(据Pavlov比值),病变节段不稳87例次,合并局灶性后纵韧带骨化17例次,椎节广泛退变(波及3个以上)46例次,椎体楔形或扁形改变74例次。
(二)CT扫描
106例检查结果显示椎体后缘增生合并椎间盘变性突出97例次,单纯骨赘形成27例次,后纵韧带骨化11例次,均属单节段。
(三)MR检查
78例检查结果显示颈椎间盘变性突出及骨赘形成71例,椎间盘突出7例。其中黄韧带增厚折皱后进入椎管内27例次,在同一节段形成椎管前后嵌夹;病变节段脊髓变形、变细,T2加权信号增强23例次。
四、手术治疗
本组首次手术均采用环锯法,前路减压及自体髂骨融合。手术节段C3,423例,C3-511例,C4,546例,C4-621例,C5,659例,C5-721例,C6,74例。 本组于术后6个月~2年内再手术28例(占15%),其中5例行颈前路再次扩大减压及植骨融合术,6例行颈后路椎板成形术,13例行半椎板切除术,4例行全椎板切除术。
结果
本组随访最短5年6个月,最长15年,平均6年7个月。其中随访5~6年114例,7~8年56例,9~10年9例,11~15年6例。 根据最后复查时的颈椎X线片、自我感觉及临床功能综合评价。
一、影像学评价
(一)常规拍摄颈椎正、侧位及伸、屈动态侧位X线片
结果显示:(1)颈椎生理弯曲恢复正常或接近正常98例,生理弯曲减少或消失71例,反屈16例。(2)手术减压及融合节段全部获骨性融合。(3)相邻节段显示动态不稳21例,其中融合的上位节段不稳17例,下位不稳4例。(4)测量100例最近随访时复查的颈椎X线片(放大率均为5%)的椎管矢状径,手术节段12mm以上77例,11mm18例,10mm以下5例。
(二)MR检查
复查96例。结果显示:手术节段椎管无明显致压物78例,脊髓变细、信号增高14例,其中2例系手术节段椎管矢状径小于10mm者,相邻椎节椎间盘变性突出15例。
二、临床功能评价
(一)作者自拟的评定法评定
优:上、下肢运动功能正常或接近正常,自我感觉良好,无痛苦,排便功能正常。可参加轻体力劳动并能自理生活者89例(48.1%)。
上一页 [1] [2] 上一个医学论文: 广东省中山市城乡中 小学生脊柱侧凸普查及防治 下一个医学论文: 西宁地区严重创伤患者并发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氧动力学变化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