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儿腹膜后肿瘤病理与临床分析 |
|
詹少清 李时望
[摘要] 目的 提高小儿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22例小儿腹膜后肿瘤病理与临床资料。结果 无手术死亡及术后并发症。22例获随访4个月~9年,良性肿瘤7例均成活,恶性肿瘤存活5年以上4例,3年以上4例,1年以上2例,死亡4例。复发5例,其中3例再手术。结论 手术切除辅助化疗是小儿腹膜后肿瘤的主要治疗方法,对不同病例应制订个体化治疗方案。 [关键词] 儿童; 腹膜后肿瘤; 手术切除 [中图分类号] R7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6483(2000)03-0168-02
小儿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早期多无典型症状,且多为恶性。现将同济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1988~1998年收治的小儿原发性腹膜后肿瘤22例的诊治及预后情况,按病理分类报告如下。 一、Wilms瘤(肾母细胞瘤) 本组5例,一般情况见表1。例2系单侧肾缺如,例4伴肺孤立转移灶,例5系双肾及下腔静脉受累、双肾功能受损、伴下腔静脉瘤栓形成。术前不作活检,临床诊断一旦确立,则直接经上腹横切口剖腹探查。5例术中均行快速冰冻切片病检证实为Wilms瘤,若对侧肾功能良好,无肾缺如,则行瘤肾切除,否则行瘤肾部分切除(如例2),或探查活检;若肾上腺可疑被侵犯,则一并切除。例1、例2术后用VD化疗6个月,至今均无瘤存活;例3术后用VAD化疗12个月,并加用瘤床放疗(40Gy),随访第3年发现肺部局限性复发灶,再次手术切除并行VAD化疗12个月,随访2年无瘤存活;例4术后VAD化疗12周后复查肺转移灶消失,继续化疗12个月,随访3年尚健在;例5活检后8个月于化疗过程中因肾功能衰竭死亡。 Wilms瘤是儿童最常见的腹部恶性肿瘤之一,约占小儿全部恶性肿瘤的20%,3岁以前为发病高峰期。我们认为,确立临床诊断,决定腹部探查前应查清下述内容:对侧肾脏功能,有无缺如或先天性畸形;有否远隔转移;肿瘤已直接浸润到哪些邻近器官,这些器官能否切除,选用何种术式可较彻底地一次性切除。术前行肝肾功能、胸片、IVP、B超及CT或MRI检查,对明确上述细节是很有益的。手术一直是Wilms瘤诊断、分期和治疗的主要手段。根据手术所见及病检结果决定疾病的分期和肿瘤组织类型,以使治疗个体化。Wilms瘤是第一种通过联合应用手术、放疗和化疗获得了极高治愈率的疾病[1]。Pein不主张术前常规化疗,若瘤体过中线,活动性小或与周围组织及脏器有浸润和粘连,则主张术前用2~3个疗程化疗,使瘤体缩小,被膜增厚易剥离时再手术,继以全身化疗和二次手术,可望提高治愈率。对复发患儿宜进行全面再评估,其治疗方案根据复发的时间和部位,肿瘤组织学类型和既往情况决定。为进一步证实复发的诊断和切除所有明显的复发灶,极有必要考虑手术,尤其是对明显孤立的肺部复发患儿更是如此。目前公认肿瘤组织学类型、分期和化疗效应是Wilms瘤长期存活的重要预后因素。 表1 肾母细胞瘤的临床资料
例序 年龄(月) 手术 临床分期 组织学分型 化疗(月) 放疗 生存时间 1 21 单侧瘤肾及肾上腺切除 Ⅰ 中胚叶肾瘤 VD6 - >6年△ 2 17 瘤肾部分切除 Ⅰ 肾胚细胞瘤 VD6 - >1年△ 3 32 单侧瘤肾及肾上腺切除 Ⅱ 间变型 VAD12 + >5年△ 4 26 瘤肾切除 Ⅳ 肾胚细胞瘤 VAD15 - >3年△ 5 14 探查活检 Ⅴ 肉瘤型 VAD8 - <8个月*
注:*死亡 △术后生存至今,临床分期系NWTS组分期系统;V长春新碱,D放线菌素D,A阿霉素 二、神经母细胞瘤
本组9例,其临床一般情况见表2。例2、3、6、7腹部肿块出现前有不同程度的皮肤苍白、多汗、食欲不振、腹泻、长期低热等。除例3、5外,患儿血清及尿中儿茶酚胺及其代谢产物均有不同程度增高。除例6以皮肤包块就诊外,均以腹部肿块就诊,门诊活检证实为神经母细胞瘤,进一步检查发现腹膜后原发性。术前除常规检查外,均行相关检查常以明确有无肝、脾、骨骼、骨髓等组织器官转移,明确与周围脏器的关系。例5CT显示双侧淋巴结转移;例7在骨髓涂片中找到卵圆形细胞,活检确诊后家属放弃治疗。除非术前证实广泛转移或患儿不能耐受手术外,诊断一经确立则及早手术切除。例3、5行术中快速冰冻切片病检确诊;例4残留少许肿瘤组织于肠系膜上动脉起始部;例5因胰、脾、十二指肠受累,未能整块切除,例6皮肤和腹膜后肿块一并切除。[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经椎弓根钢板内固定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17例报告 下一个医学论文: 腹部闭合性损伤的诊断思路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