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诱导性一氧化氮合酶抑制药对感染性休克兔肠系膜微循环的影响 |
|
兔肠系膜微循环的影响。
资料和方法
试剂 内毒素(LPS,北京邦定公司,1mg/支)、L-NAME(Sigma,5g/瓶,纯度99%)、AG(Sigma,50g/瓶,纯度99%)。 动物 纯种大耳白兔(1.75~2.5kg)。 实验步骤 大耳白兔禁食48小时后用25%乌拉坦1g.kg-1腹腔内注射麻醉。行气管造口,插管以微型动物呼吸机维持呼吸,颈动静脉穿刺置管,分别监测平均动脉压(MAP)和输生理盐水(8ml*kg-1*h-1)。然后在左侧肋弓下两指与腋中线相交处做4cm长的纵行切口,开腹后,在阑尾附近空肠侧肠系膜最长处选无脂肪的系膜窗,平铺于显微镜载物台上的双层恒温水浴槽内,保持浴槽内林格氏液温度37.5℃。显微镜上装有电视摄像机,摄取毛细血管像。在监视器画面上找到血管壁清楚的部位,用游标卡尺测量毛细血管内径〔1〕,并同时按半定量法测定血流速度的变化情况〔2〕。 稳定30分钟后,于1小时内按300μg*kg-1输注LPS。在MAP下降到基础的60%2小时后将受试动物随机分为L-NAME(n=6只)和AG(n=6只)2组,分别在10分钟内静注L-NAME(30mg*kg-1)或AG(20mg*kg-1),观察到给予处理因素后1小时。 数据处理 血管内径以血压下降后1、2小时,给予处理因素后1小时与基础值之比以±s表示。统计分析两组间用团体t检验,组内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q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血流速度采用半定量方法。
结 果
MAP下降到基础的60%后1小时微动脉内径扩张了18%(P<0.05),而静脉仅扩张了7%,到血压下降2小时后微静脉内径才有明显的扩张,微动静脉间无明显差异。给予L-NAME后微动脉内径减少了45%,比基础值减少了15%,差异显著(P<0.05)。微静脉内径减少了20%(P<0.05),但与基础值相比无明显差异。L-NAME组微动静脉间有明显差异。给予AG后微动脉减少了30%,差异显著(P<0.05),而比基础值增加了8%(P>0.05)。AG组微动静脉间无明显差异。L-NAME和AG两组微动脉间有明显差异(P<0.01),微静脉间无明显差异(见附表)。 血流速度变化 根据田牛〔2〕的血流速度分级测定法对动脉血流进行观察发现,给LPS前血流呈线流。MAP下降至60%后1小时,血流呈粒线流;至2小时L-NAME组有4例为粒
附表 L-NAME和AG组血管内径变化(±s)
L-NAME组 AG组 动脉 静脉 动脉 静脉 LB LA1 LA2 HL1 1 1.11±0.09*◆ 1.30±0.08* 0.85±0.13*◆▲# 1 1.07±0.02 1.20±0.06* 1.00±0.09# 1 1.18±0.15*◆ 1.38±0.20* 1.08±0.39# 1 1.07±0.04 1.14±0.25* 0.94±0.25#
与基础值比较,*P<0.05,动静脉间比较,◆P<0.05,L-NAME与AG组间比较,▲P<0.05,与治疗前比较,#P<0.05 LB为基础血管内径,LA1为血压下降后1小时血管内径与基础值之比,LA2为血压下降后2小时血管内径与基础值之比,HL1为治疗后1小时血管内径与基础值之比
流,2例粒缓流;AG组有3例粒流,3例粒缓流。给予处理因素后,L-NAME组治疗后有2例呈粒缓流,4例呈粒摆流;AG组1例呈粒线流,3例呈粒流,2例呈粒缓流。
上一页 [1] [2] 上一个医学论文: 二乙胺控制性降压对氧供 氧耗及血乳酸浓度的影响 下一个医学论文: 全麻下经胸食管癌切除前后病人外周血TNF T淋巴细胞及其亚群的改变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