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门静脉注射供体脾细胞诱导大鼠移植肾长期存活 |
|
植方案 受体Wistar大鼠共20只分为2组:对照组10只,门静脉内注射生理盐水;实验组10只,门静脉内注射处理过的供体SD大鼠的脾细胞。注射与肾移植同时进行。两组大鼠分别在术前1 d、手术当天及术后1、3、4、5 d按10 mg/kg口服环孢素A。 实验组在术后60 d,用SD大鼠和Lewis大鼠的皮肤移植给受体Wistar大鼠。 1.3 供体脾细胞的制备 在供体SD大鼠取下肾脏的同时取下大鼠脾脏,剪碎,通过200目筛网,用0.83%Tris-NH4Cl溶解红细胞,以RPMI 1640液清洗脾细胞3次,再加入淋巴细胞分离液进行离心,吸取中层制成2.5×108/ml的脾细胞悬液备用。台盼蓝染色测定细胞活性,活性≥98%。 1.4 肾移植手术 参照Buamis〔1〕报道的方法并进行适当改变。乙醚麻醉后,进行取肾和肾移植,术中用冰屑保持供肾处于低温状态,手术缺血时间30~50 min,供体肾静脉与受体肾静脉进行端端吻合,供体肾动脉与受体腹主动脉进行了端侧吻合(供体肾动脉带有部分腹主动脉壁),供体输尿管连带部分膀胱壁与受体膀胱进行双层缝合。切除受体双侧肾脏。 1.5 混合淋巴细胞培养 参照Oehler等〔2〕报道的方法,采用受体与供体脾细胞间的混合淋巴细胞培养,在移植后40 d,随机抽取样本受体Wistar大鼠4只(采自实验组),供体SD大鼠2只,Lewis大鼠2只,分别取脾脏制成悬液,浓度为2×105/ml,加入96孔板,按50 μl/孔进行培养,然后加入MTT液和10% SDS-HCl,测定吸光度(A)值,观测细胞增殖情况。 1.6 皮肤移植反应 在肾移植60 d后,将实验组6只Wistar大鼠分成两组,分别将SD大鼠的皮肤与Lewis大鼠的皮肤移植于其尾部,以观察皮肤成活情况。
2 结果
2.1 门静脉注射供体脾细胞可诱导受体对供体肾发生免疫耐受 对照组大鼠平均存活时间为(10.5±2.1)d,实验组为(72.2±32.0)d。经t检验,实验组平均存活时间与对照组平均存活时间在统计学上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 2.2 血清肌酐值 受体Wistar大鼠20只在移植前抽取颈静脉血测得基础血清肌酐值为(32.6±0.2)mmol/L;对照组在肾移植第3、7天,肌酐值分别为(124.5±3.0)和(402.4±65.3)mmol/L;实验组在肾移植后第3、7、14、28、56天,肌酐值分别为(84.2±3.3)、(48.6±3.2)、(52.6±1.7)、(57.4±2.1)、(70.4±4.5)mmol/L。 2.3 移植肾的病理变化 对照组失去功能之移植肾的肾脏病理提示肾间质水肿,并有淋巴细胞浸润,浸润细胞以间质小血管周围为多,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坏死、脱落,血管内皮细胞肿胀,有纤维素样坏死,并可见微血栓形成等排异表现。实验组在移植后70 d随机取2只样本鼠进行移植肾病理检查,发现有轻度肾小球毛细血管壁皱缩,基底膜增厚,局灶性间质纤维化,有少量淋巴细胞浸润等表现。 2.4 混和淋巴细胞培养 来自实验组受体Wistar大鼠的脾细胞与供体SD大鼠的脾细胞培养不发生明显增殖,说明无反应,而与Lewis大鼠的脾细胞培养则呈增殖分裂,说明有反应。 2.5 皮肤移植反应 受体Wistar大鼠均采自实验组,给予SD大鼠皮肤移植,2周后移植皮仍成活,而给予Lewis大鼠皮肤移植,1周后就出现排异,2周后均未成活。未成活的皮肤病理表现为真皮内血管壁出现纤维素样坏死,有大量淋巴细胞浸润并伴有水肿。
上一页 [1] [2] 上一个医学论文: 经尿道气化加切沟术治疗前列腺增生症30例 下一个医学论文: 地氟醚对体循环和肝脏血液动力学的影响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