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膀胱癌早期诊断方法的进展及评价 续 |
|
蓝荣培 叶敏
(上接本刊第15卷第2期第88页) 2.4 M344 、19A211 和 ImmunoCytTM测定 目前膀胱移行细胞癌的单抗肿瘤标志物中,M344、19A211 被认为最具早期临床诊断价值。M344 抗原是可被硫还原的高分子类膀胱粘蛋白抗原(mucin antigen of urinary bladder,MAUB )的一个糖基表位。在浅表癌(Ta/T1)、深肌层浸润性癌(T3/T4)中表达率分别为 74.5%和11.0%,其表达率随级别增高而降低,正常细胞中基本不表达。19A211 抗原是糖基化癌胚抗原(CEA)的高分子量成分,表达率为77.0%(Ta/T1)和10.0%(T3/T4),但 25%正常尿路上皮、膀胱炎标本的伞形细胞中亦可表达〔17〕。Corcon-Cardo等〔18〕认为 M344和19A211结合可检测出80%低分化乳头状上皮癌和原位癌。 Fradet等〔19〕应用3个荧光标记单抗(2个针对M344、1个针对19A211)的新型免疫细胞化学测试ImmunoCytTM法(Diagno Cure Inc.) 和细胞学联合检测尿脱落细胞,可使其兼具高敏感性(95.0%)和高特异性(76.5%)。各级别、期别中敏感性均>88.0%,为96.4%(Ta)、100%(T1)、90.0%(T2/T3);88.8%(G1)、97.3%(G2)、100%(G3)。 此法缺点为需荧光抗体、荧光显微镜等特殊设备。 2.5 细胞角蛋白(cytokeratin,CK)和CYFRA21-1 细胞角蛋白是上皮细胞中间丝的组成成分。在已知20种角蛋白中,角蛋白19(CK-19)表达于正常泌尿系上皮,而新证实的CK-20则只表达于肿瘤上皮。Buchumensky等〔20〕应用逆转录-聚合酶联反应(RT-PCR)检测尿脱落细胞中CK-20含量(以CK-19作为正常上皮指标),表明CK-20检测敏感性(91.0%)远高于脱落细胞学(56.3%),而特异性两者均为100%。 肿瘤上皮细胞溶解和脱落时,CK-19 以可溶性片断形式(CYFRA21-1)释入尿液中。Pariente等〔21〕测定128例患者的血尿CYFRA21-1 含量,以4 ng/ml为阈值,敏感性达96.0%,特异性74.0%。认为在膀胱癌诊断中颇具价值。 2.6 DD23 相关抗原检测 DD23是IgG1鼠单克隆抗体,其抗原表达于81%膀胱肿瘤细胞中,正常尿路上皮则无表达。Bonner等〔22〕用定量荧光图像分析,其敏感性为85.0%,特异性95.0%。在肿瘤复发监测中,其值保持阴性,直至刚好能检测出复发时方转阳性。故作者认为DD23可作为诊断肿瘤和监测复发的敏感方法。
3 血型相关Lewis X抗原
Lewis X抗原为表达于90%膀胱肿瘤细胞和极少量正常上皮伞形细胞的蛋白甙脂类细胞表面分化抗原。Golijamin等〔23〕用P12单抗检测两连续尿样的Lewis X抗原,敏感性达97.0%,特异性85.5%。与细胞学检查联合检测敏感性达100%。 Pode等〔24〕对排泄尿脱落细胞中的Lewis X抗原进行免疫染色检测,以5%抗原阳性为阈值,单尿样总体敏感性为79.8%,特异性86.4%。原位癌中敏感性达100%。两连续尿样总体敏感性为95.1%,仅在少量浅表、低级癌中有假阳性。
4 核酸水平检测
4.1 端粒酶 端粒为人染色体末端的重复DNA序列,有稳定DNA末端等作用。正常情况下DNA复制过程中存在着末端复制难题,即染色体3′端端粒所在的一小段序列因不能复制而不断丢失,当不断复制和分化使端粒缩短至一定长度时会使细胞衰亡。此机制决定细胞寿命。但肿瘤组织中端粒酶活性增高,能以自身RNA为模板逆转录从头合成端粒,使染色体形态趋于稳定而越过M2期,获得永生而成为肿瘤细胞。目前测定端粒酶活性的较有价值的方法有3种:①端粒重复扩增法(telomeric repeat amplification protocol,TRAP ):简便、定性;②延伸PCR法(stretch PCR assay ):定量、需24 h;③杂交保护分析法(hybridization protection assay,HPA):定量、仅需1 h。端粒酶检测标本应保持新鲜且混血少,以防RNA降解、端粒酶失活。 Ramakumar等〔8〕对端粒酶、自排[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枸橼酸钾防治泌尿系结石 下一个医学论文: 自制尿道支架管在尿道内切开术中的应用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