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乳腺癌癌前病变和早期癌乳腺癌的癌前病变 |
|
单纯性 增生 非典型增生 原位癌 Ⅰ Ⅱ Ⅲ 增生形式 一般或 搭桥 实性 筛性 乳头 腺样 同左 同左 同左 腺管直径扩大 ± + ~ 细胞体积增大 (细胞异型性) ± + ~ 全部均等 ~ 细胞极性 + + ± - 双层细胞结构 + + ± - 中心坏死 - - - - +
另一个实际工作中常遇到的问题是为何导管癌多见,而小叶癌则很少,尤其中国妇女较西方妇女更少(1/10)。实际上,开始增生多在小叶内,然后腺泡增生导管化,或腺泡高度增生至非典型增生,或至极度扩大后,冲破小叶范围,形成导管癌相似形态,故而导管内癌多呈团呈簇出现[2]。
4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与非典型增生 导管内乳头状瘤病不同于单发或多发性导管内乳头状瘤及乳头状囊腺瘤,一般不形成可触及的肿块。真正的多发性导管内乳头状瘤是很罕见的,临床最常见者为导管内乳头状瘤病。 本文作者认为[2],导管内乳头状瘤病,发生于乳腺中小导管,主要发生于乳腺小叶内外的终末小导管,呈乳头状瘤样增生,有的乳头不形成纤维血管束轴心,所有这些均为乳腺增生症的病理变化之一,统归于乳腺非典型增生一类(4种形式之一)。如果细胞层次增多(复式腺体),细胞体积增大,出现异型或极性紊乱,即属中或重度非典型增生,转变成癌的机会增大,为癌前病变。据张振东等做大切片研究,乳腺癌旁病变中,伴导管上皮非典型增生者占48%,伴导管内乳头状瘤病者占21.5%。
5 多种新技术证实非典型增生是临界性病变 诸多文献报告,采用多种病理新技术,研究乳腺的非典型增生,结果均认为该病变确实界于单纯性增生与癌之间的临界性病变。沈丹华等[6]研究55例乳腺良性、非典型增生及癌的DNA图像分析。结果良性29(29/29)例为2倍体,癌17(17/20)例为非整倍体,非典型增生3(3/6)例为非整倍体。刘春生等报告,83例乳腺多种病变的p53癌基因蛋白表达,证实乳腺由正常→单纯性增生→非典型增生→癌呈现递增性表达,P值<0.05。
上一页 [1] [2] 上一个医学论文: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病 下一个医学论文: 粘膜骨膜双减张切口隆颌术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