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氟醚 异氟醚对维库溴铵增效作用的时间依赖性 |
|
它药物。 所有病人入手术室前30分肌注苯巴比妥钠0.1g和阿托品0.5mg。入室后连续监测血压、心电图和脉搏血氧饱和度。麻醉诱导采用异丙酚2mg*kg-1、芬太尼5μg*kg-1,面罩吸入60%N2O。神经肌肉传导功能用丹麦Biometer公司加速度仪(International A/S,Accelograph)进行监测,表面电极置于尺神经表面,传感器粘贴于拇指指腹,采用TOF刺激形式,频率2Hz,波宽0.2mS,电流强度50mA,每个成串刺激间隔15秒,当TOF刺激下肌颤搐幅度T1稳定5~10分钟后,静脉注入0.08mg*kg-1维库溴铵,肌颤搐抑制达100%后行气管插管。全部病人均行机械通气,调节潮气量、呼吸频率,使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维持在4.7kPa~5.5kPa。麻醉维持用60%N2O,根据需要间断注入异丙酚25~50mg及芬太尼1~6μg*kg-1。术中维持鼻咽温在35℃以上,每隔20分钟测一次血气,维持在正常范围内。 当T1恢复10%时,静脉持续注入维库溴铵(0.02%;10mg溶解于50ml生理盐水中〔1〕),用微量泵调整注入速率保持肌松稳定(T1=10%的基础值)。达到稳态后(注入速率不发生变化或颤搐幅度变化≤1%至少20分钟)病人随机分为两组:七氟醚组和异氟醚组。开始吸入七氟醚或异氟醚浓度3%~4%,使呼气末浓度迅速达到1MAC(七氟醚1.7%~1.8%,异氟醚1.1%~1.2%),维持此浓度至术毕。调整维库溴铵注入速率维持90%-95%的肌松 ,5分钟记录一次维库溴铵注入速率。 统计学处理:所得数据均以±s表示,组间对比和组内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显著性差异。
结 果
一、两组患者在身高、体重、年龄、性别比、麻醉持续时间、吸入七氟醚或异氟醚的持续时间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 二、吸入麻醉药开始前维库溴铵的注入速率(μg*kg-1*min-1):七氟醚组为1.08±0.24,异氟醚组为1.14±0.16。吸入七氟醚后30、60、90、120分钟时维库溴铵的注入速率(μg*kg-1*min-1)分别为0.88±0.19、0.48±0.15、0.35±0.07、0.35±0.07,与未吸入前相比,注入速率分别下降了19%、56%、68%、68%。吸入异氟醚后30、60、90、120分时维库溴铵的注入速率(μg*kg-1*min-1)分别为0.91±0.24、0.51±0.14、0.37±0.06、0.37±0.06,与未吸入前相比,注入速率分别下降了20%、56%、69%、69%。两组间各时间点维库溴铵的下降率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2。 三、开始吸入高浓度的七氟醚或异氟醚(3%~4%),在3~4分钟内可以达到稳定的1MAC呼气末浓度。
讨 论
吸入麻醉药增强非去极化肌松药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延长肌松药的维持时间,减少肌松药的维持剂量。在持续输注肌松药时减少维持一定肌松的静滴速度〔1,6〕。这种增效作用不仅与吸入麻醉药的种类、浓度及肌松药的种类有关,而且与给予肌松药后吸入麻醉药的持续时间有密切关系,即增效作用有显著的时间依赖性〔5〕。 本实验研究了七氟醚对维库溴铵增效作用的时间依赖性,并与异氟醚作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七氟醚、异氟醚可显著降低维库溴铵的注入速率。并且这个效应在吸入七氟醚或异氟醚90分钟后达到最大。 Swer等〔7〕在吸入麻醉药后立刻给肌松药来研究安氟醚、氟烷对单次静注维库溴铵、阿曲库铵、泮库溴铵及哌库溴铵的影响,研究结果表
上一页 [1] [2] 上一个医学论文: 乙状结肠直肠膀胱术 下一个医学论文: 急性等容血液稀释对心脏手术病人血液动力学 氧供 氧耗和脑氧合的影响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