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急性脊髓损伤后脊髓组织内皮素 |
|
ET-1在继发性脊髓损伤中的作用机制。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动物分组:健康雄性SD大鼠60只,体重(350±20)g,随机均分为10组 :正常组;对照组(单纯行T8~10椎板切除);脊髓损伤后0.5,2,4,8,12,24,48,72 h组。 2. 损伤模型的制备及取材:采用Nystrom等[1]法从后路压迫脊髓:用质量浓度为60 g/L的水合氯醛腹腔注射麻醉大鼠(300 mg/kg),分离、咬除T8~10椎板,暴露出T8~9,保持硬脊膜完整。固定两端棘突。通过一2.2 mm×5 mm弧形金属垫片压迫T8~9脊髓后侧,压迫重量为35 g,时间5 min,造成脊髓中度损伤。取材:按分组时间将大鼠麻醉后开胸,行胸主动脉插管灌注。先灌注50 ml灭菌等渗盐水,然后灌注250 ml质量浓度为40 g/L的多聚甲醛和3 g/L的饱和苦味酸混合液,维持20 min后完整取出脊髓组织,后固定6~12 h。再入质量浓度为200 g/L的蔗糖和40 g/L的多聚甲醛混合液中脱水。伤段脊髓行连续冠状切片,厚50 μm,固定4~6 h。 3. 原位杂交:(1)探针合成:将含有大鼠ET-1cDNA序列编码区的质粒PCR 1000 (Yanagisawa博士馈赠)转化入HB101大肠杆菌(Promega公司,美国)后大量扩增,经EcoRⅠ酶切后制成线性DNA模板。采用T7 RNA聚合酶(Promega公司)体外转录,RNA地高辛随机引物标记盒(Boehringen Mannheim公司,美国)标记制成反义ET-1 cRNA探针。(2)原位杂交:采用飘染法。①切片预处理:切片依次入下列溶液漂洗:0.1 mol/L磷酸缓冲液(PBS) 5 min×3次,0.1 mol/L甘氨酸/PBS 5 min,质量浓度为4 g/L的 Triton X-100/ 0.1 mol/L PBS 15 min,1 μg/ml蛋白酶K 37℃水浴30 min,质量浓度为40 g/L的多聚甲醛PBS 5 min,0.1 mol/L PBS 3 min×2次,质量浓度为2.5 g/L的乙酸酐 10 min,2×SSC 10 min。②杂交及显色:切片用灭菌滤纸吸干后入杂交液中(探针含量0.5 μg/ml),43℃杂交12~16 h。将切片依次挑入4×SSC、2×SSC(含RNA酶 A,20 μg/ml)、1×SSC、0.5×SSC 37℃漂洗15 min,再入0.05 mol/L PBS漂洗5 min×3次。吸干后入碱性磷酸酶标记抗地高辛抗体Fab片段(1∶1 000)稀释液中,室温放置4 h。用0.05 mol/L PBS冲洗5 min×4次,TSM1 15 min×2次,TSM2 25 min×2次。最后入硝基四氮唑蓝(NBT)和5-嗅,4-嗅,3-吲哚基-磷酸(BCIP)显色液中,室温避光显色3 h。常规贴片封片。 4. 结果判定及统计学处理:ET-1 mRNA杂交阳性细胞胞浆内含有紫蓝色颗粒。每组任选10张切片,计算机图像分析仪(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上由未知实验细节者计算脊髓前角阳性颗粒灰度和面积。所有数据用±表示,采用t检验行统计学处理。
结 果
正常组、对照组T7~8灰质神经元胞浆内可见淡紫蓝色阳性颗粒。前角Ⅸ区大多极神经元胞浆内着色较深。后角Ⅰ~Ⅲ区未见阳性细胞。Ⅳ~Ⅵ区及中央管周围Ⅹ区见中等量杂交阳性神经元。在非神经元细胞,包括胶质细胞和星形细胞,未见阳性信号。白质中无着色。灰质中偶见阳性血管内皮细胞表达。见图1,2。损伤组T7~8灰质中ET-1 mRNA表达明显增多,主要表现为数目增多,着色变深。非神经元细胞及白质中未见阳性表达,后角Ⅰ~Ⅲ区见少量阳性细胞表达。损伤后0.5 h即有明显表达增多,主要表现在前角(Ⅸ区)。见图3,4。经统计学处理,前角阳性颗粒灰度和面积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损伤后4 h ET-1 mRNA表达达高峰(P<0.01),48 h仍有明显升高(P<0.05),至72 h趋于正常水平。正常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
上一页 [1] [2] 上一个医学论文: 白介素 下一个医学论文: 经椎间动脉栓塞法建立急性脊髓缺血损伤模型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