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胫骨上端前后缘皮质骨对单髁假体稳定性的影响 |
|
to the stability of the unicompartmental component. The implants should be placed on the anterior cortical bone of the tibia and the posterior cortical bone unbroken. 【Key words】 Prosthesis Tibia Knee joint
在膝关节单髁成形术中(unicompartmental knee arthroplasty),应将胫骨假体安装在胫骨前缘及侧方的皮质骨上[1]。但由于胫骨上端几何结构的个体差异以及手术操作等原因,假体与胫骨上端切面有时不能良好匹配,即:如果将假体侧缘正好压在胫骨侧方的皮质骨上,则假体前缘达不到胫骨前端的皮质骨;若将假体前缘压在胫骨前端的皮质骨上,则假体的侧方超出胫骨侧缘。手术中我们还发现,用摇摆锯切除胫骨上端时,容易破坏胫骨后缘的皮质骨。胫骨上端前后缘皮质骨对假体的稳定性有何影响,本文拟做初步探讨,为手术操作及假体的设计提供实验依据。
材料和方法
一、材料准备 (一)胫骨标本:经福尔马林固定的人胫骨标本由首都医科大学解剖教研室提供。胫骨大致等长,X线摄像检查无明显骨质疏松。剔除全部软组织,截取上端12cm长的胫骨,随机分为三组:A.正常组;B.胫骨前缘未压在皮质骨上;C.胫骨上端后缘皮质骨破坏。 (二)单髁聚乙烯假体:为目前临床使用的大号假体,近半圆形,上表面为浅碟形,底面带有沟槽,假体厚8mm。 二、假体的安装 参照临床手术方法操作[2],将所有假体安装在胫骨内侧室,具体操作如下: (一)A组去除胫骨上端内侧3mm厚的骨质,使切面在冠状面与胫骨干垂直,在矢状面向后倾斜10°,暴露松质骨,胫骨上端的皮质骨保持完整。在松质骨切面上,用直径3mm的磨钻钻数个小孔,用生理盐水冲洗骨面,去除骨屑。将一定量的骨水泥均匀涂在假体底面及胫骨上端整个切面,迅速将假体安装在胫骨切面上,使假体压在胫骨前缘和侧缘的皮质骨上,适当敲击,用手持续按压假体,待骨水泥硬化,固定完毕。 (二)B组在安装假体时,使假体前缘压在松质骨上,而不压在皮质骨上,其他操作同A组。 (三)C组在截除胫骨上端时,胫骨前缘的皮质骨保持完整,将胫骨后缘的皮质骨切除5mm,使假体后缘固定在松质骨上,其他操作同A组。假体由经验丰富的专业医师安装。 三、生物力学测试 将胫骨远端8cm用口腔科石膏牢固固定,于CSS-1101型生物力学试验机上,模拟人体膝关节偏心负荷,将受力点标记在假体前内侧。在假体前后端各安装一个位移传感器,测定假体前端下沉和后端抬高。给假体施加24.5N的预负荷,调节检测器的零点。连续加载,速度为1mm/min,逐渐升至981N,再恢复至24.5N,调零,如此循环30次,分别记录第1循环时,负荷每增加98N假体的前微动(图1),以及第1、2、3、4、5、10、15、20、25、30循环时,负荷为981N时的测定值,即假体的微动(图2、3),它是假体暂时移动的距离,反映了假体的稳定性,即:微动越大,假体的稳定性越差;反之,微动越小,假体的稳定性越好。如果微动大于2mm或胫骨平台骨折,则表明假体已松动。
图1 第1循环假体的前微动 图2 胫骨假体的前微动
图3 胫骨假体的后微动
四、统计学处理 将测试结果用美国SYSTAT软件包进行方差分析及t检验。
实验结果
从表1、图1可以看出,在第1次循环中,随着负荷的增加,假体的前微动逐渐增加,B组假体(前缘未压在皮质骨上)尤为明显,其各负荷点位移均明显高于正常组。当负荷增至700~900N时,B组6个假体的前微动均超过2mm,表明假体已松动,稳定性最差。C组假体(胫骨后缘皮质骨破坏)的前微动在整个实验过程中也明显高于正常组,但都未超过2mm,也无胫骨平台骨折,表明假体的稳定性低于正常组,但无松动。
上一页 [1] [2] 上一个医学论文: 自体输血在人工关节置换术的应用 下一个医学论文: 股骨距的三维结构和显微结构特征及其力学意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