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生理BCR ICR PEP检查对马尾综合征的诊断和预后的临床意义 |
|
症85例,腰椎管狭窄症37例(退变型16例,混合型17例,医原型4例),胸腰段椎管狭窄(以腰段为主)5例。伴有马尾综合征39例。平均年龄42岁(18~77岁),平均身高172cm,病史1个月~30年,平均6年4个月。所有患者均有典型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或/及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表现,均经影像学检查和手术证实。 检查采用DANTEC公司生产的N-2000型诱发电位仪。 球海绵体肌反射(BCR)和坐骨海绵体肌反射(ICR):用两个环状电极缚于阴茎上,阴极置于阳极近端2cm处,电刺激阴茎背神经,将同心针电极分别插入双侧球海绵体肌和坐骨海绵体肌,记录该肌的运动反应。刺激强度为感觉阈的4~6倍,刺激频率1Hz,观察受检肌在放松时的电位变化,包括感觉阈、反射阈、反射潜伏期及波形变化。BCR、ICR潜伏期从波形离开基线开始计算[1,3-5]。 阴部诱发电位(PEP):按国际脑电图学会制定的系统,将针记录电极放在Cz点,参考电极放在Fz点,按上述方法电刺激阴茎背神经,极间阻抗<2kΩ,刺激强度为感觉阈的3倍,刺激频率3Hz,叠加200次,重复1次。观察P1波是否消失,并测量P1波峰潜伏期、波幅及波形分化情况[2,6,7]。 另选10例无腰腿痛病史,无神经系统疾病的健康成人作对照组,平均年龄37.5岁(23~70岁)。正常组和患者组数据变化用SPSS/PC+统计软件做t检验,以观察指标超过均值+2.5倍标准差为异常。
结果
一、BCR、ICR、PEP正常值及异常结果判定标准 对照组10例正常人所获BCR、ICR、PEP正常值与国外报道结果相近[1-8]。 异常结果判定标准,受检患者所测潜伏期值超过+2.5s或波形未引出为异常。波幅因差异太大,故未选作指标(表1,图1~6)。
图1 正常BCR潜伏期33.2ms 图2 正常ICR潜伏期33.4ms
图3 异常BCR潜伏期55.6ms 图4 异常ICR潜伏期53.6ms
图5 正常PEP潜伏期38.8ms 图6 异常PEP潜伏期49.2ms
表1 对照组和异常组BCR、ICR、PEP 潜伏期比较(,ms)
分组 例数 BCR ICR PEP 对照组 10 33.7±3.36 33.4±3.40 40.3±1.31 异常组 59 55.7±5.92 56.7±6.07 49.3±4.42 t值 - 14.453 15.191 6.257 P值 - <0.001 <0.001 <0.001
二、127例患者检查结果分析 (一)127例患者检查中,发现59例异常(46.5%)。表现为潜伏期延长或波形消失。临床依据大、小便功能障碍、性功能低下和/或3根以上神经根支配区之感觉、运动、反射障碍诊断为马尾综合征者只有39例(30.7%)。另20例临床未做出马尾综合征的诊断,但经BCR、ICR、PEP检查显示马尾神经损伤。表明该方法查出异常者明显高于临床所见(经χ2检验,χ2=24.68,P<0.005)。 (二)127例患者中,三项检测全部正常68/127(53.5%)。1~3项检测异常59/127(46.5%),其中BCR和/或ICR异常36例(61.0%),BCR和/或ICR及PEP异常15例(25.4%),PEP异常8例(13.6%)。 双侧BCR和/或ICR异常共38/51(74.5%),其中波形消失26例(51%),潜伏期延长12例(23.5%)。一侧BCR和/或ICR异常13/51(25.5%),其中波形消失8例(15.7%),潜伏期延长5例(9.8%)。
上一页 [1] [2] 上一个医学论文: 脊髓减压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机理的实验研究 下一个医学论文: 含股外侧皮神经的带蒂皮瓣修复手掌皮肤 神经同时缺损手掌皮肤 神经同时缺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