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左旋精氨酸在心脏外科围术期的应用 |
|
姜桢 徐德民 叶磊
摘要 目的:探讨心脏手术中自由基对心脏血管内皮细胞释放一氧化氮(NO)的影响及利用左旋精氨酸增强内皮细胞功能方面的价值。方法:40例体外循环下行心脏手术患者,20例为治疗组,在开始体外循环前由颈内静脉注射左旋精氨酸(L-arginine,L-Arg)100mg/kg。动态监测围术期血丙二醇(MDA)、总自由基(TFR)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结果:对照组MDA及TFR在不同时点变化均大于治疗组(P<0.01)。其SOD的消耗(36%)比治疗组(20%)高。在所有时点治疗组指标的变化均较对照组小。结论:自由基在再灌注过程中的损伤作用和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障碍有一定的关系;左旋精氨酸在再灌注过程中,对减轻NO系统遭受破坏方面有一定作用。 关键词 左旋精氨酸 一氧化氮 再灌注损伤
近年来,“再灌注损伤”在心外科领域中日益受到重视,对损伤机制认识的日趋深化,注意到血管内皮细胞的正常功能及结构,对维持心血管系统于最佳生理状态起重要作用〔1〕。本研究旨在对心内直视手术患者,进行体外循环前应用左旋精氨酸,观察其在增强内皮细胞功能,减轻再灌注损伤方面的价值。
资料与方法
40例心脏病患者,男22例,女18例。年龄5~55岁。其中二尖瓣置换16例,同时置换二尖瓣、主动脉瓣12例,修补室间隔缺损4例、房间隔缺损8例。手术在常规全身麻醉、中度低温体外循环下进行。40例分成治疗和对照两组(病种比例相等)。治疗组在体外循环开始前,先由颈内静脉缓慢注入左旋精氨酸(L-Arg)100mg/kg,以后再开始体外循环。阻断主动脉后经主动脉根部或左、右冠状动脉灌注高钾冷停搏液。在体外循环前(Pre-CPB)、主动脉嵌夹开放的即刻(REP)、开放后2小时(REP 2h)和4小时(REP 4h)四个时点分别抽取10ml动脉血样,经离心后提取血浆置于-30℃保存,测定血丙二醇(MDA)用硫化巴比妥酸盐法;血总自由基(TFR)用海荧光素诱导体法;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化学发光黄嘌呤法。 本文实验数据以±s表示,两组间及组内不同时点的参数,以双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处理。
结 果
对照组20例在主动脉嵌夹开放后MDA明显上升(129%),在以后的第2及4小时时虽有所下降,但仍高于体外循环前(分别为99%和48%)。治疗组用精氨酸后,虽在主动脉嵌夹开放的即刻也有所升高(34%),但幅度远低于对照组(P<0.01),且恢复快。在以后的第2和4小时与对照值相比已无显著性。再灌注损伤也引起TFR明显升高(113%),并在主动脉嵌夹开放后的第2和4小时还升高74%和42%(P<0.01)。而治疗组TFR在再灌注即刻仅升高13%(P>0.05),并很快就恢复到对照水平。再灌注损伤使SOD的活性下降36%(P<0.01),在第2和4小时虽有所上升,但仍低于对照值的15%和8%(P>0.05)。治疗组再灌注引起SOD活性下降(20%,P<0.05)较对照组少,且恢复也快。见附表。
附表 两组病人参数的变化(例数=40,±s)
PRE-CPB REP REP-2h REP-4h F值 P值 MDA-C 8.94±2.62 20.50±5.56 17.75±3.87 13.25±4.06 18.04 <0.0001 MDA-L 9.91±4.15 13.23±4.70 11.93±4.80 8.66±3.64 1.45 0.2504 TFR-C 9788.50±1784.86 20816.10±2630.43 17056.20±2518.52 13874.90±1841.24 48.32 <0.0001 TFR-L 10439.30±2607.17 11732.80±2461.46 10865.80±1460.89 9684.50±3175.37 1.54 0.2257 SOD-C 5059.89±322.52 3223.35±292.41 4297.35±396.06 4645.66±318.90 16[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麻醉期间大量快速输血后血钾和酸碱平衡的观察 下一个医学论文: 异丙酚对血糖 血清钾及血pH的影响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