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GF在膀胱癌和肾癌中表达的研究现状 |
|
陈明 眭元庚 尤国才
多肽生长因子(PGF)是一组强有力的细胞生长调节物质,其主要作用在细胞和微环境之间调节、监控细胞对损伤反应的蛋白质,同时保持细胞生长、分化及凋亡高度一致。在微环境中,PGF通过自分泌或旁分泌途径到达信号细胞。现已知与肿瘤转移有关的几种肿瘤蛋白属单一的PGF或PGFR,如C-erbβ-2(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片段)、C-sis(血小板源生长因子B)和Int-2(类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PGF和PGFR的异常表达可直接产生不可控制的细胞生长而使其增殖和恶化。PGF和PGFR在泌尿系肿瘤中的作用已受到广泛重视。由于PGF的数量以指数形式增长,现就表皮生长因子(EGF)、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家族在膀胱癌和肾癌中表达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1 PGF的生物学特性
1.1 EGF家族 EGF于1962年首先从鼠的颌下腺中分离出来,其家族中现有EGF、TGFα、amphireglin、血小板结合EGF、cripto等6个成员。人的EGF基因定位于4号染色体长臂上。EGF有53个氨基酸残基,TGFα有50个氨基酸残基,二者有35%的同源序列,具有相同的结合和脱离EGFR的能力,故EGF和TGFα有相同的生物学特性。EGFR是一种分子量为170×103的跨膜糖蛋白〔2〕,也是一种酪氨酸蛋白激酶(TK)。人的EGFR定位于7号染色体上。EGF与EGFR结合后直接引起EGFR本身的TK激活,导致受体自身磷酸化,活化的受体将生长因子的促分裂信号从细胞膜向细胞核传递,其中包括离子运动和交换、磷酸脂激活、DNA和蛋白质的合成增加等一系列过程,最终导致细胞生长和分裂。 1.2 FGF家族 FGF家族又称为肝素结合生长因子家族。目前已发现该家族有8个成员,即酸性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αFGF、bFGF)、角化细胞生长因子(KGF)、Int-2、hst/ks3、FGF5、FGF6、KGF/FGF7。FGFs存在两类受体,一类是高亲和力受体,属酪氨酸蛋白激酶类受体;另一类是低亲和力受体。EGFR家族具有广泛的种系分布和种系间氨基酸序列高同源性。FGFs的受体后信息是通过酪氨酸激酶系统进行传递的〔3〕。FGFs能促进上皮细胞、间质细胞(基质细胞)、神经外胚层细胞的有丝分裂,但角化细胞生长因子例外〔4〕。 bFGF有146个氨基酸残基,具有有丝分裂原和形态发生原活性,以自分泌和旁分泌方式刺激细胞增殖。TGFβ和bFGF的相互作用能诱导稳固的管状上皮细胞素的形成〔5〕。通过调节细胞外基质蛋白酶、调节细胞外基质再塑形,促进胶原蛋白、糖蛋白的合成。而bFGF对来源于中胚层和外胚层细胞是一种潜在的有丝分裂原。 1.3 IGF家族 IGF家族由IGFⅠ和IGFⅡ及松弛肽组成,与胰岛素和胰岛素前体有高度功能和序列同源。IGFⅠ、Ⅱ基因分别定位于人12号染色体长臂和11号染色体短臂上。二者可以通过IGFⅠ、Ⅱ受体和胰岛素受体传递信号。通过自分泌和旁分泌途径刺激正常和恶性基质细胞、上皮细胞和神经外胚层细胞的增殖〔6〕。 同样,也存在一类IGF结合蛋白,在调节胰岛素样生长因子促细胞分裂中有一定作用。主要有IGF结合蛋白1、2和3型。IGF结合蛋白1、3型对IGFⅠ、Ⅱ有相似的亲和力,而IGF结合蛋白2型对IGFⅡ有更高的亲和性。IGF结合蛋白通过结合IGF及其受体来抑制IGF活性,如TGFβ1刺激产生IGF结合蛋白3型,再依次结合到IGFⅠ、Ⅱ,从而抑制IGF对成纤维细胞的作用〔7〕。 1.4 TGFβ家族 TGFβ家族现有TGFβ1~5及包括活性素、抑制素、苗勒抑制物质等几种相关蛋白和骨形态发生蛋白。目前哺乳动物中只检出3种。成熟的TGFβ都有112个氨基酸残基,其中80%同源,有相似的生物学活性。体内几乎所有细胞都能合成TGFβ,在人肾、睾丸、骨和血小板中含量极为丰富,细胞分泌的TGFβ以前体形式存在,要经加工处理成分子量为25×103的多肽二聚体方有活性。TGFβ受体几乎存在所有类型的细胞表面。现已发现有5种类型受体,TGFβ只有与其受体结合方可发挥作用。TGFβ有复杂的多功能生物学特征,可以依靠细胞类型和细胞分化状态抑制或刺激细胞生长。对非[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股动脉介入治疗致脊髓损伤二例 下一个医学论文: 膀胱癌早期诊断方法的进展及评价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