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皮节体感诱发电位在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诊断作用 |
|
并经手术证实,无其他神经系统疾病史和体征。39例患者均行双侧胫后神经SEP及L5S1DSEP检查;选择年龄、身高匹配的30例正常人作正常对照,判断异常的标准为:(1)N40峰潜伏期消失或延长超过正常参考值2.5倍标准差;(2)患侧峰潜伏期比健侧延长超过正常参考值2.5倍标准差。 体感诱发电位检测用Madsen ERA-2250测记仪器。采用恒压矩形脉冲刺激器,脉冲波宽0.1~0.2ms,电流强度在胫后神经选用刚超过混合神经运动阈值的强度,即相应的肌肉刚可见收缩;在L5及S1皮节刺激选用感觉阈的2.5倍。刺激电极采用鞍形表面电极,胫后神经刺激点在内踝后下方,L5皮节刺激点在第一跖趾关节内侧,S1皮节在第五跖趾关节的外侧。双下肢均接受检查。记录电极为针形电极,记录点为头颅Cz'点。胫后神经刺激叠加次数100次,皮节刺激叠加次数为300~500次。记录测定SEP第一个负相波N40的峰潜伏期变化。SPSS统计软件分析检查结果,检验水准取α=0.05。
结果
一、正常对照组胫后SEP和DSEP的测定 30例正常人胫后神经SEP和L5S1DSEP的峰潜伏期正常参考值范围及正常两侧差异参考值范围详见表1(波形见图1)。判断异常的标准为:峰潜伏期延长超过正常参考值2.5倍标准差或患侧比健侧峰潜伏期延长超过2.5倍标准差。例如,胫后神经的SEP峰潜伏期超过39.54ms(35.26+2.5×1.71ms)或患侧比健侧峰潜伏期延长超过2.13ms(0.75+2.5×0.55ms)为异常。
表1 正常人胫后神经SEP及DSEP峰潜期()
例数 参考值范围 两侧差异参考值范围 胫后N(ms) 30 35.26±1.71 0.76±0.55 L5皮节(ms) 30 41.72±1.69 1.01±0.85 S1皮节(ms) 30 44.38±1.34 1.00±0.57
图1 A、B和C分别为胫后神经SEP、L5DSEP 和S1DSEP正常波形
二、胫后神经SEP检测结果 39例患者胫后神经SEP检查只有15例(38.5%)异常,其中32例单水平突出有9例出现异常;而7例多水平突出(即合并L4-5及L5S1椎间盘突出)有6例异常。多水平突出的异常率明显高于单水平突出(表2)。
表2 不同突出水平胫后神经SEP异常率比较
突出水平 异常例数 正常例数 合计 异常率 单水平突出 9 23 32 28.1% 多水平突出 6 1 7 85.7% 合计 15 24 39 38.5%
Fisher s精确概率法:P=0.008<0.05
三、L5及S1DSEP检测结果 39例患者L5及S1DSEP检查显示34例(87.2%)异常,显著高于胫后神经SEP异常率(P<0.0001)。L4-5椎间盘突出以L5DSEP异常为主(图2),17例中15例(88.2%)L5DSEP异常,但其中3例同时有S1DSEP异常;L5S1椎间盘突出以S1DSEP异常为主(图3),15例中有12例(80%)S1DSEP异常;而7例多水平突出有6例L5及S1的DSEP均出现异常(表3、4)。
图2 A、B和C分别为L45椎间盘左后突出之左侧 胫后神经SEP、L5DSEP和S1DSEP波形,可见 左L5DSEP峰潜伏期明显延长,波幅降低
图3 A、B和C分别为L5S1椎间盘左后突出之左侧胫后 神经SEP、L5DSEP和S1DSEP波形,可见左胫后神经 SEP及S1DSEP峰潜伏期明显延长,波幅降低
上一页 [1] [2] 上一个医学论文: 颈椎椎管扩大术后硬膜外血肿 下一个医学论文: 实验性大鼠胚胎脊髓移植对损伤脊髓影响的观察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