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医学论文 >> 外科论文 >> 正文  

牵拉性撕脱伤对动脉闭塞率的影响

,用有硅橡胶外套的直径1mm的金属钩挂在股动脉的中央处,通过滑轮分别给予垂直方向的牵引力,连续牵拉10次,建立动脉损伤模型(图1)。
1.1 血管闭塞率(牵拉力为60、70、80、90、100、110、120、130、140g,均为n=10)在牵拉后15min,用超声血流计(T106,Transonic Systems Inc,USA)测量血流,计算出血流完全停止的血管数的比率。



图1 血管牵拉性撕脱伤模型

1.2 动脉内膜的形态观察 正常对照组(6只,16根动脉);处理组(牵拉力为60、70、80、90、100、110、120、130、140g)各6只、12根动脉。在牵引血管后15min,打开腹腔暴露腹主动、静脉,结扎腹主动脉近端,在其远端放置20G静脉留置针,同时开放腹主静脉。用乳酸林格式液持续灌流2min(压力不超过10.67kPa),对于130g、140g组由于大部分血管有血栓形成,故灌注液中加入了5000IU*L-1肝素,再用100ml*L-1福尔马林灌流2min,取材以备光镜观察,或15ml*L-1戊二醛灌注2min,取材以备扫描电镜观察。在手术显微镜下对血管外形的直接观察及在光镜和扫描电镜下观察。用100ml*L-1福尔马林固定24h、石腊包埋、血管纵向切片、HE染色、光学显微镜(日本 OPTIPHOT)观察并摄影。另用15ml*L-1戊二醛固定24h、长轴方向剖开,用极细的金属针固定于窄石腊条上(防止血管在处理中变形)。再用0.1mol*L-1二甲胂酸盐洗涤、10ml*L-1四氧化锇后固定、系列酒精脱水、液氮干燥、涂金属膜(Au)作导电处理、扫描电镜(日本日立制作所)观察。
2 结果
2.1 血管闭塞率 80g牵拉后动脉的闭塞率从90g牵拉力开始逐渐增高,至140g时为100%(图2)。



图2 牵拉性撕脱损伤后动脉的血管闭塞率

2.2 显微外科观察 牵拉后的动脉在着力中心处用锐刀片切断后,直接原位显微吻合,其即时再通率均为100%,至术后一周时观察正常对照组仍为100%,而实验组为83.33%(n=12)。
2.3 动脉形态变化 在手术显微镜下,被牵拉的动脉外观大致正常。损伤处放大图×1000)所见光镜所见:正常对照组中,内膜光滑,内膜下有明显的内弹力膜,中层较厚,可见大量的平滑肌肌核,外膜最厚,为相互交织的胶原纤维(图3A);在损伤组,管腔表面有间歇性、多发性与血管长轴相垂直的龟裂,放大观察,部分内膜完全缺损,暴露的肌层表面比较干净(图4A);部分内膜呈瓣状或膜状掀起,在肌层表面及掀起的内膜下有较多的血小板及纤维沉积,有时可见明显的附壁血栓形成(图5A)。



图3 正常光镜(A,×250)及
电镜(B,bar=50μm)所见



图4 Ⅰ型内膜损伤光镜(A,×250)及
电镜(B,bar=200μm)所见



图5 Ⅱ型内膜损伤光镜(A,×250)及
电镜(B,bar=200μm其右上角为

  扫描电镜所见:正常对照组内膜表面光滑、干净,可见明显的纵行条纹(图3B);损伤组同光镜所见相同,可见多发性深达中膜的内膜龟裂,大致可归纳为以下二种损伤类型

上一页  [1] [2] 


  • 上一个医学论文:

  • 下一个医学论文:
  • 相关文章
    小切口牵拉旋转法治疗面部皮脂腺囊肿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