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应用立体定向术治疗难治性癫痫八例报告 |
|
陈谦学 叶应湖 陈坚 王国安
关键词:立体定向;难治性癫痫 分类法:R65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83(2000)01-0058-01
从1997年8月至1998年1月,我们采用了德国F.L.Fischer立体(ZD)定向仪对8例药物难治性癫痫病人施行了立体定向射频损毁术,现结合文献就相关问题进行讨论,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男5例,女3例。年龄9~39岁,平均22.9岁。病程10~33年,平均14.5年。病因不明,未能发现明确的致痫灶。发作类型和频率:大发作6例,小发作合并大发作1例,单纯部分性进展为全身性发作1例。发作频率从每月3~4次至每日4~5次不等。伴发症状和体征:无偏瘫、偏盲和失语。1例合并结节硬化,3例伴智力减退。辅助检查:CT扫描异常2例,1例为左顶枕低密度,1例为双侧侧脑室壁多处钙化;正常6例。术前MRI扫描7例,2例异常,5例正常。术后MRI扫描8例,显示手术侧杏仁核、海马有局灶环形异常信号,直径范围在0.8~1.2 cm。术前8例均经反复多次(至少3次)的脑电图(EEG)检查,包括长程EEG和皮层电极描记。显示双侧弥漫性慢波或棘慢波及尖慢波,其中4例呈现一侧偏胜。术后EEG复查,4例仍呈弥漫性改变,4例趋于局灶。 2.手术方法:本组7例采用局麻,1例采用全麻。首先安装好ZD定向仪的头架和定位板,后在CT室将定位板安装在机架上行轴位扫描,从颅底扫至侧脑室顶部层面(层距、层厚各2 mm)。根据CT扫描片选择有颞角的层面,先找到颞角,后确定杏仁核和海马的解剖位置(杏仁核位于颞角尖端前上方各3~4 mm处,海马距杏仁核后6~10 mm)。确定靶点后,应用配套的电脑软件,准确计算出靶点坐标,根据靶点坐标值安装和调节定向仪半弧形弓和导向系统,核准坐标值后将射频针经额骨钻孔处导入至靶点。先用45 ℃、60 s预处理,制作可逆性破坏灶,病人无异常反应后,再将温度升至损毁温度75 ℃、90 s进行损毁。同侧杏仁核和海马均损毁6例,左右各3例;左侧杏仁核损毁1例,双侧杏仁核损毁1例。 3.结果:本组无术后并发症,无颅内感染、出血、昏迷、瘫痪,无手术死亡。随访1~4个月,无癫痫发作。
讨 论
脑立体定向手术治疗癫痫的机理是确定脑内致痫灶的部位,然后用立体定向手术破坏,以控制癫痫的发作;破坏皮质下有关传导癫痫的途径,以阻止癫痫放电向远处传播。属于边缘系统结构的杏仁核和海马,常常既是致痫灶,同时又是癫痫放电扩散的中继站,损毁杏仁核和/或海马等靶点,不仅使致痫灶的强化结构兴奋性降低,而且破坏了癫痫兴奋冲动的传导通路,提高癫痫发放阈值[1,2]。这就是本组射频损毁杏仁核、海马的理论依据。 立体定向手术治疗难治性癫痫有其适应证。大多数学者认为[1,2],原发性癫痫合并有精神或行为障碍者、癫痫原因不明无法查出致痫灶者、EEG显示双侧弥慢性改变,又无局灶性征象者,可采用立体定向手术。本组选择的病人符合上述条件,EEG呈现弥漫性慢波、棘慢波和尖慢波,且CT和/或MRI检查没有发现明显的结构性病变。至于选择何侧杏仁核和海马进行损毁,我们认为应根据EEG改变,结合MRI检查及其它一些相关检查来决定。 本组采用直观定位法确定杏仁核、海马的靶点部位。杏仁核位于侧脑室颞角尖端的前方和上方,而海马则位于颞角的底部,在杏仁核之后,两者“隔海相望”[3]。根据我们的经验,在CT片上先找到颞角尖端,在其前上方各3~4 mm即为杏仁核,其后6~10 mm为海马,这种定位法的准确性被术后MRI扫描所证实。在决定靶点时,应注意其中心点离脑干边缘至少应有5 mm距离,以防损毁时由于热能损伤脑干。因此,这种直观定位法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尽管脑立体定向手术在癫痫外科治疗的发展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能够比较安全、可靠和准确地对像杏仁核及海马等致痫灶进行损毁破坏,但与一些经典的癫痫外科手术相比,仍然是一种新兴的手术方式,有较多问题仍未解决。本组近期随访无癫痫发作,但术后EEG显示4例仍呈弥漫性改变,4例有局灶趋势。本组随访时间较短,难以对手术的远期效果作出评价。因此,在肯定脑立体定向手术及ZD定向仪在癫痫外科治疗价值的同时,仍需要不断地研究和进一步地探索。
作者单位:陈谦学(湖北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430060)) 叶应湖(湖北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43006[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下肢静脉病并发下肢慢性溃疡的治疗体会 下一个医学论文: 22例颅内蛛网膜囊肿治疗分析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