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急性弥漫性脑肿胀发病机制的实验研究 |
|
湿法。按不同时间在大脑半球两侧顶枕部各取一块皮层组织,大小约10mm×14mm,重0.5g左右。 5.分组及实验程序:动物随机分为7组,每组5只:(1)正常对照组;(2)双侧DMH毁损组;(3)双侧MBRF毁损组;(4)双侧MORF毁损组;以上毁损后3小时处死。(5)双侧DMH+MBRF+MORF联合毁损组,毁损后30分钟处死;(6)双侧DMH+MBRF+MORF联合毁损组,毁损后1小时处死;(7)双侧DMH+MBRF+MORF联合毁损组,毁损后3小时处死。 电解毁损采用直径0.8mm单极电极。参照Sawyer等[2]图谱DMH定位于A1.0, L±1.0, H-3.0; MBRF定位于P8.5, L±2.0, H-3.0。 参照Iwase等[3]图谱MORF定位于P22.0, L±2.0, H-8.0。毁损参数为直流9V,持续1分钟。毁损后连续记录ICP和BP变化,2分钟、30分钟、1小时和3小时分别测定rCBF变化。实验中维持血气pH7.35~7.45, PCO24.67~5.35kPa(1kPa=7.5mmHg),PO210.67~14.67kPa。 各组最后一次rCBF测定结束后迅速断头,先取脑含水量测定标本,其余脑组织置于10%甲醛液固定,1周后冰冻切片,肉眼鉴定毁损灶部位。 6.统计学处理:采用t检验法。
结 果 单独毁损双侧DMH、MBRF或MORF后,BP无明显波动,ICP迅速上升,2分钟达峰值,以MORF毁损组上升幅度最大,各组平均最大ICP上升值(△ICP)分别为(1.47±0.19)、(1.58±0.20)和(2.25±0.21)kPa,毁损后8分钟各组ICP均恢复正常。rCBF在毁损后2分钟明显增加,以MORF毁损组最为明显, 平均rCBF增加值(△rCBF)分别为(11.90±1.69)、(14.23±2.11)和(17.90±2.48)ml.100g-1.min-1,毁损后30分钟各组rCBF均恢复与毁损前无差异。脑含水量与正常对照组相比三组均未见异常。 双侧DMH、MBRF和MORF联合毁损后,BP、ICP和rCBF迅速同时增加,其中ICP在4分钟达峰值,随后缓慢下降,但30分钟时仍高于毁损前水平,1小时后ICP再度上升,3小时出现更大峰值,达峰值时△ICP分别为(3.05±0.34)和(3.88±0.36)kPa(表1)。rCBF在毁损后2分钟明显增加,△rCBF为 (23.31±3.24)ml.100g-1.min-1,30分钟时恢复至接近毁损前水平,而毁损后1小时rCBF降低,3小时则明显降低(表2)。毁损后30分钟和1小时脑含水量无明显变化,而毁损后3小时脑含水量增加2.48%,与对照组相比差别显著(P<0.01)。
表1 联合毁损家兔双侧DMH、MBRF和MORF后ICP的变化(kPa,±s)
组别 兔数 毁损前 毁损后 4分钟 30分钟 1小时 3小时 毁损后
30分钟处死组 5 1.06±0.04 4.11±0.29*** 2.41±0.29**
1小时处死组 5 1.05±0.03 4.07±0.26*** 2.37±0.28** 3.02±0.29***
3小时处死组 5 1.05±0.04 4.04±0.27*** 2.32±0.28** 3.11±0.30*** 5.05±0.39***
与同组毁损前比较, ** P<0.01 *** P<0.001 表2 联合毁损家兔双侧DMH、MBRF和MORF后rCBF的变化(ml.100g-1.min-1,±s)
上一页 [1] [2] 上一个医学论文: 大鼠大脑损伤后皮质NMDA受体活性变化与脑水肿的关系 下一个医学论文: 拉莫三嗪治疗脑损伤后脑水肿的实验研究
|
|
|